〔關鍵詞〕 特殊教育;數學教學;學習能力;表象;游戲;
操作
〔中圖分類號〕 G76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9(A)—0047—01
眾所周知,智障兒童學習能力低下,與他們的記憶有很大的關系。通過觀察發現智障兒童的普遍特點是:識記較慢,遺忘較快,保持不牢固,再現不準確。這是由智障兒童的神經過程特點決定的。正如魯賓什坦所說:“大腦皮層接通機能薄弱,所以,形成新的條件反射聯系的范圍狹小和速度緩慢,形成的聯系也不穩定,內抑制減弱,使興奮不能高度集中,不能形成精確的記憶。”表現在學習上就是學得慢,忘得快,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在數學教學上表現更為突出。究竟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途徑,才能彌補智障兒童記憶上的缺陷呢?
首先,根據智障兒童識記慢的特點,重視運用表象教學。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用形象、聲音、色彩和感覺進行思維的。”智障兒童的思維是直接與感性經驗聯系的,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而且智障兒童注意力和穩定性比正常兒童的差,教師導入新課以后,如果講述平平或照本宣科,他們則會很快失去興趣,從而完不成教學任務。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形象的教具,把聲、光、數、形結合起來,變靜為動,化難為易,把抽象問題直觀化。比如,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幾何圖形的認識”時,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一幅景色宜人的田園風景畫,并配上優美的音樂,讓同學們觀察畫中的景物,并找出自己認識的圖形有哪些。這使同學們感到耳目一新,從而巧妙地調動了他們的眼、耳、口各種器官,激發起他們學習的興趣。他們興高采烈地說太陽是圓的,電線桿的支架是三角形的,門是方的……由門是方的我自然過渡到今天的新課——“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同學們也能全神貫注地聽講、學習。
其次,根據智障兒童遺忘快的特點,精心設計游戲活動來加深他們的記憶。通過教學實踐發現,生動、形象、內容有趣的材料在頭腦中留下的記憶保持量遠遠超過內容枯燥乏味的材料。智障兒童注意力不集中,易疲勞,不但形成新的聯系緩慢,而且這種反射痕跡保持的時間短,強度小,易消失,對剛剛學過的新知識很快就忘了。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多樣性、趣味性,要充分利用各種條件使學生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掌握知識,激發學生用心觀察、用手觸摸、用腦思考的能力,從而使他們對所學新知識有一定的記憶。比如,在練習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把算題做成“信”,把答案做成幾個“信筒”,讓學生扮演成郵遞員,將“信”送到“信筒”里,看誰送得又快又對,從而加深他們對新知識的記憶。
第三,根據智障兒童接受能力差的特點,反復進行操作性訓練。智障兒童建立概念是很困難的,而鞏固所學新知識更困難。又因智障兒童注意力易分散,感知有缺陷,表象特別貧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只有經過多次感知,不斷強化,才能完成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如果不經過長期形象思維的訓練,直接轉到抽象思維是不可能的。比如,在學習簡單應用題時,我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圖表或應用題,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認識簡單應用題是由條件和問題兩部分組成的。接下來,反復出示圖文結合的應用題,以強化學生找條件的本領,并讓學生懂得依靠條件解決問題的道理。然后,我把抽象的語言和直觀教具的演示結合起來,邊講邊演示,學生也能注意聽、注意看。講完之后,我出示了兩道圖文結合的應用題,有一部分學生能做對,但沒能接受其中的數量關系。于是,我就反復地讓他們用冰棍把、鉛筆等進行操作。第一次有三個學生擺好了,第二次有七個學生擺好了,且有五個學生完整地進行了敘述。可見,這種反復的操作性訓練活動,使智障兒童較順利地實現了由“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
總之,在對智障兒童進行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室內、室外的各種場合,反復、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表象、操作、游戲、實踐等方面的數學活動,提高智障兒童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使他們的感知內化為表象,從而正確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建立新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