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聲樂教學;鈴木教學法;
聆聽;樂道;音樂技巧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63—01
鈴木鎮一先生是日本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其教學方法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較之達爾克羅茲、柯達伊等音樂教學法,鈴木教學法更多地體現出東方哲學思維,使人倍感親切。本文試就鈴木教學法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談些筆者的體會。
一、聆聽的重要性
聲樂學習與器樂學習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著差異。器樂學習中,學生技能的早期開發至關重要,而在聲樂學習中是否也如此呢?筆者個人認為并非如此。眾所周知,每個人在青春期都要面臨變聲的問題,如何順利、安全地度過變聲期,對于學習聲樂的學生非常重要。在梨園界,有一種現象叫“倒倉”,是指戲曲專業演員青春期的“變聲”,這一問題處理不好,演員的嗓子就“廢”了。所以說,在學生變聲期,教師過于強調聲樂技巧的學習大可不必,還是應該以保護學生嗓音為主。反對者可能會說:變聲期學生要盡量避免唱歌,那沒變聲前難道就不能學習發聲技巧嗎?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孩子們不學聲樂技巧嗎?筆者的觀點是,如果這個時期的歌唱以展現學生純真、本質的童聲為目的,是應當予以肯定的;但如果以炫技為目的,那不啻于揠苗助長、殺雞取卵。這一時期,學生的音樂學習應該抓住兩個字——聆聽。多欣賞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陶冶性情,不斷從大師的作品中汲取養分,提高自身審美情趣和品位。學生對于聲樂的學習,不僅僅是掌握技巧那么簡單,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還必須建立在深厚的藝術修養之上。在我們身邊,擁有漂亮歌喉的人為數不少,而真正的大師又有幾個呢?兩者的區別在哪里?筆者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師善于在聆聽中提高自己,而大多數歌者卻把眼光只停留在表演技巧上。“聆聽”在鈴木先生看來,是多層次、多角度的。首先,孩童時期是發展聽覺能力的最佳時期。從小傾聽音樂的孩子較之其他孩子,無論是在音準、節奏的掌握,還是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方面都高出一籌,甚至在思維、想象、語言等智力發育方面都有明顯優勢。其次,聆聽可以激發孩子的音樂學習興趣,而這種興趣將會是孩子一生摯愛音樂的動力所在,并成為他們獲取音樂方面成就的基石。最后,聆聽會讓孩子具備專注的可貴品質。可以這樣說,聆聽在早期聲樂教學中位居第一,音樂技巧的訓練應該放在學生安全度過變聲期后。
二、 樂道與音樂技巧的關系
在鈴木先生的教育理念中,最具東方哲學意蘊的一個觀點就是“樂道”。他將學習音樂的過程看做是自修的過程,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最終要達到訓練自我、尋求純真、完善自我人格的人生至高境界。在鈴木先生的整個教育體系中,“樂道”可以說是其哲學基礎,處于“源”的地位。他認為,音樂技巧的提高有賴于體會音樂的精神實質;音樂的精神實質靠技巧表現來外化。二者相輔相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他說:“對于任何一種技藝,要達到精通的境地,我們都要經歷一個逐漸將力量從自身外化的過程,將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拋棄,而將一種最為虔誠的態度傾注到自我之外的科目之上。這樣,我們才能初涉精通之奧妙。”學習聲樂亦是同樣的道理。在聲樂學習過程中,學生要有無比的熱愛之情,只有對聲樂學習發自內心的熱愛,學生才會百折不撓,只有真正意義上的忘我投入,學生才會在學習技巧的過程中日漸成熟,歌聲才會穿越時空,直指內心。正如鈴木先生所言:“不論什么領域里,引起笨拙的原因都是私心雜念、自我為中心的力量在作祟。”
三、結語
縱觀鈴木先生的教育思想,其中有五大核心理念:第一,才能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培養的。第二,早期教育對于人潛能的開發意義重大。第三,重視能力教育。第四,培養孩子純潔的心靈、高尚的品格。第五,父母應該給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為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著眼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又不能忽視聲樂教學的一般規律。只有這樣,聲樂教學的成果才能凸顯出來,我們的教學才能具有科學性、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