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多媒體技術;適度適量;創設情境;滲透美育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0(B)—0020—02
多媒體是指以計算機為核心,利用文字、聲音、圖形、動畫等各種技術組合而成的信息系統。隨著21世紀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黑板、粉筆”的教學手段已難以適應現代教育的要求,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它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方式和結構,使現代語文課堂教學具有了傳統教學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是也有一些教師盲目追求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過多、過濫地使用和依賴多媒體,不但沒有達到輔助教學的目的,反而使多媒體教學流于形式,效果適得其反。那么,怎樣才能合理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呢?筆者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適度適量
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大大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節省了課堂時間。如高三總復習中的作文專題復習,可分解成審題立意、選材組織、篇章結構等專項給學生以系統的指導,教師就可借助多媒體展示大量的學生習作和高考范文,既省時省力,又能從中指明優缺點,一目了然。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加以訓練,其效果勝過長時間空口無憑反復的解釋說明。
另外講課過程中需要插入某些資料時,教師原來要先寫在黑板上再講解,既費時又費力,而現在通過多媒體能將普通教學中難以講清楚,甚至無法講清楚的重點、難點,更直觀地讓學生明白,理解。師生也無需再忍受粉筆灰的污染。如教學蘇軾的《赤壁賦》時,就可將他的《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作為延伸拓展的資料補充介紹給學生;學習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時,可插入他在康橋的經歷、理想,并補充介紹《我所知道的康橋》。而且多媒體也能使課堂教學變得活潑、生動、有趣,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的潛在智能就會在這些信息的刺激和觸發下活躍起來,從而始終處于積極的思考和行動中,并且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教師就可以把學生從教材的狹小天地中解放出來,不斷地去引進新的知識信息,既拓寬了語文學習的天地,還可以充分利用節省的課堂時間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這樣做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有效利用率。
但是,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恰當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如果忽略了適量適度原則,不對多媒體的內容進行選擇,只是單一地用一幕幕的投影代替黑板將教學內容展示給學生,表面上看課堂容量增大了,實際上只不過是由原來的“人灌”變成“機灌”,甚至是“人機共灌”。再加之多媒體信息量大,節奏快,致使部分學生無法跟上講課的進度,只能被動地接受授課內容,缺乏思維的過程。這樣不僅教師容易失去對教學應有的控制地位,而且大量使用多媒體會使師生之間失去互動性,難以發揮教師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媒體都會有干擾因素,信息越多,干擾因素越多。因此,語文教學中的多媒體使用應是少而精的,而且要能利用多媒體的優勢真正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創設情境
由于多媒體能夠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等于一體,因而比傳統教具更生動直觀,它打破了傳統教學單一、沉悶的課堂氣氛,創設了教材難以提供的情境,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給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新氣息。而且多媒體信息量大,教師可通過制作課件將大量的信息帶給學生。有一些課文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較遠,要使學生體會其中的意境和感情,有一定難度。而在這個時候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就能幫助學生克服時空的限制,改善教學環境,創設比較理想的學習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擴大直觀視野,充實直觀內容,強化直觀效果,豐富感知材料。如講解《登泰山記》一文時,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見過神秀壯麗、氣勢恢宏的泰山景觀,這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圖片或紀錄片讓學生欣賞泰山風光,讓學生對泰山有具體、可感的認識,使他們能欣賞到泰山的高峻、雄壯,體驗“五岳獨尊”的偉大,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還可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劃出作者登泰山的途徑,了解登山的艱險,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但是,我們應認識到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的交流過程,是靈魂的對視”,機器無論如何不能代替人,多媒體只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不能讓它成為制約課堂的因素。我們常會看到有的教師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由于操作環境不熟悉,害怕出現失誤,因而只顧著照“屏幕”宣科,根本無暇顧及學生的反映,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學生干瞪眼,教師手腳忙”的現象。還有一部分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甚至課件制作都由人代替,上課很容易出現失誤,不但起不到輔助教學的作用,還會造成干擾,更談不上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時時觀察學生聽課的狀態,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這一要求。
三、滲透美育
科學研究表明,視覺和聽覺是人類最常用的信息交流的手段,約占人類信息總量的95%左右,科學家在研究感官與學習、感官與記憶之間的關系時發現:在學習過程中同時使用聽覺和視覺學習效果最佳,對記憶率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了相同的結論。多媒體教學可使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活動中得到補充和完善,以彌補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使傳統教學與現代化教學媒體互相滲透,發揮整體功能。多媒體教學也能極大地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求,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只有獲得了良好的情感體驗才會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當中來。如在講解關漢卿的《竇娥冤》一文時,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領會文學作品蘊涵的美,獲取藝術的真諦,使離我們時代久遠的元雜劇更容易被感知、鑒賞,筆者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截取了戲曲《竇娥冤》的片斷供學生欣賞,使靜止的審美對象活躍起來,充分調動了學生聽覺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音樂情緒化的感受能力,學生一下子就被其感染,融入到劇作的情境中去了,對造成竇娥悲劇的黑暗腐朽的時代、昏庸腐敗的封建統治者產生無比的忿恨之情。這樣不僅學生的積極性完全被調動起來,而且使美育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從而實現了審美的最佳效果。多媒體教學用生動形象的方式使學生學得快、學得懂、學得透徹,不僅克服了傳統教學抽象枯燥、理解困難的弊端,收到“寓教于樂”的理想教學境界,而且也為學生課后演出戲劇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有利于學生認知水平進一步提高。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新課程標準”所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品味語言’,要‘與文本展開對話’,學生在閱讀中能‘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因此,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候,教師必須認識到語文學科的特點,絕不能忽視語文教學的個性,要引導學生立足文本,感受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不能用多媒體代替學生語言的實踐活動。如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時,有位教師精心搜集了許多美麗的荷塘圖片,一開始就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雖然很成功地吸引住了學生,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用已有的畫面、現成的思維模式代替了學生品讀、想像的空間,語文教學的重心應在語言、文本上,應該讓學生自己充分品味語言文字,領悟其豐富的內涵、雋永的意味,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的直觀形象材料,無疑會弱化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樣做不符合“新課程標準”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要求。因此,使用多媒體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活動時間,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此可見,恰當地把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可以極大地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應遵循語文學科的特點,根據教學的需要結合傳統教學工具合理運用多媒體,體現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以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