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生活;貼近;課外閱讀;積累;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44—0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教學時,教師想了很多辦法,也給學生留足了作文的時間,但效果卻不是很好。可以說作文教學既費時又收效甚微。于是就出現學生怕寫作文、教師怕改作文的現象。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寫作的熱情,讓學生愛上作文呢?
一、作文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
在小學階段,作文教學的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因此,作文教學應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之中。
1.作文命題應貼近生活
科學合理的命題是學生作文成功的重要基礎,一個靈活有趣的作文題目,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因此,平時教師應關注學生,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理特點,還要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和關注的熱點。在此基礎上,從他們喜聞樂見的事物中選擇作文的內容,讓他們先說再寫,這樣他們要說的內容就多了,寫出來的文章也就生動了。
如,以“一件有趣的事”為題讓學生先說再寫。學生有的說“捉泥鰍”,有的說“采野果”,有的說“跳家家”,有的說“捉迷藏”……然后再引導他們把自己參加這些活動的經過和感受寫下來。這樣的作文命題,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就覺得有話可說,有話可寫,逐步消除畏難情緒。
2. 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要讓學生寫出有血有肉、情真意切的好文章,只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去體驗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引導學生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境,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勞動,親身體會勞動的辛苦,感受勞動場面的熱火朝天。之后,教師再讓其以這次勞動為背景寫文章。實踐證明,學生把在勞動中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想到的、體會到的描寫得十分真實、生動、感人。學生們有的寫辛苦勞動的場景;有的寫生活不易,進而引發做父母的不易,最后表達感恩父母的情感。那字里行間流露出的真情實感,著實讓人感動,讓人覺得學生們突然長大了,懂事了。
總之,要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防止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
二、注重課外閱讀
古人說:“勞于讀書,逸于作文。”意思是說書讀多了,寫文章就容易多了。這是為什么?因為書讀多了,不僅可以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幫助學生提高認識,還可以積累語言,學習書中的寫作方法以及布局謀篇的技巧。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介紹適合的書籍,并鼓勵他們多讀。同時教師還要給學生講述自己閱讀讀物后的收獲,用“現身說法”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進而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教師還要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激發學生讀書的欲望;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學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容梗概或精彩片斷,并告知學生“欲知詳情,請看原文”,從而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姑娘》《皇帝的新裝》后,教師可介紹《安徒生童話選》;教學《將相和》《赤壁之戰》后,教師可以介紹《三國演義》(兒童版)中部分精彩內容的梗概。這樣,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紛紛要求借書閱讀,在閱讀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
總之,只有培養了學生閱讀的興趣,變“要我讀”為“我要讀”,學生才能“逸于作文”。 當然除此之外,還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讓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只要教師有心,在作文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熱情,學生怕寫作文的現象一定能改變,學生一定會愛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