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悠悠,轉眼迎來了《甘肅教育》30歲生日。30年來,在歷屆省教育廳領導的關懷下,在全省廣大教育行政工作者和一線教師的支持下, 在一代代《甘肅教育》人的努力下,《甘肅教育》已從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幼兒變成了一個英姿颯爽、穩立于教育領域的成年人。她的欄目設置靈活合理,內容豐富充實,指導性、實用性均很強。她的裝幀素雅精致,四封設計別具一格,受到省內外同行的好評。她從創刊時的月刊每期48頁發展到今天的半月刊每期64頁,明年還將繼續擴版增容。目前,按人口平均的相對發行量已經居全國各省同類刊物的前列……今天,《甘肅教育》已成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和甘肅社科一級期刊,得到省內乃至省外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喜愛。她正躊躇滿志,向更高遠的目標邁進。
我作為《甘肅教育》的一名老編輯,見證了《甘肅教育》30年的成長歷程,從《甘肅教育》創刊之日起,就同她結下了不解之緣。
回首30年來發生的事,竟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文革結束后,工業需要振興,農業需要振興,科教需要振興,教育更需要振興。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甘肅教育社、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及甘肅省課程中心三個單位的前身——甘肅省中小學教材編寫組的一幫知識分子著手創辦甘肅省有史以來第一本主要面向基礎教育的綜合類教育雜志——《甘肅教育》。確定辦刊方向和目標、設置欄目、找稿源、搞策劃、跑發行、設計版式、聯系印刷、采訪、調研、撰稿、校對……每一樣都是新挑戰,都需嘗試探索,都需摸著石頭過河。就這樣,這幫人憑著對人民教育事業的熱愛,憑著要振興甘肅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和高度責任感,也憑著編寫甘肅省中小學教材所積累的編輯和排版知識,辦起了《甘肅教育》。為了全心全意辦好《甘肅教育》,他們中的有些人放棄了去高等院校當教授專家,有些人放棄了去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發展……
30年來,盡管編輯記者隊伍在不斷變化,不斷補充新鮮血液進行新老交替,但《甘肅教育》人強烈的敬業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不怕吃苦的奮斗精神、永不減弱的鉆研進取精神、甘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獻精神卻一直未變。他們一篇篇篩選、一字字斟酌、一句句推敲、一題題演算,默默無聞、認認真真地辦著雜志。那印成鉛字的一篇篇文章、一期期雜志無不傾注著他們的心血和汗水。有些人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一直到退休,從未離開過《甘肅教育》,可以說把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都獻給了《甘肅教育》,也獻給了甘肅教育。正是有了全體《甘肅教育》人的辛勤工作,才有了《甘肅教育》今天的發展。
《甘肅教育》自創刊之日起,就確立了為甘肅教育服務的宗旨。30年來,盡管欄目在不斷調整,裝幀設計在不斷改進,內容在不斷更新,但她為甘肅教育服務這一宗旨一直未變。《甘肅教育》始終堅定地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密配合省教育廳的中心工作,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推進課程改革、改善農村辦學條件等方面做了重點宣傳報道。《甘肅教育》還刊登了大量教育專家、教學骨干撰寫的關于教學理論、教學方法、教育實驗、課改探索等方面的教研論文,并從理論上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又結合我省的教學實際廣泛介紹了一些一線教師的新思想、新做法和新經驗,為廣大教師解惑釋疑,贏得了教師的普遍歡迎。
《甘肅教育》為全省各地教育行政工作者、教研人員和一線教師提供了交流經驗、展示成果的平臺,反過來,他們也給予了《甘肅教育》有力的支持。30年來,不少市(地區、州)、縣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的好做法好經驗及先進事跡通過《甘肅教育》的記者之筆傳遍了全省甚至省外。一任任市縣教育局長有不少經常給《甘肅教育》投稿或者是《甘肅教育》的特約撰稿人,其中一些在當普通干事時就給《甘肅教育》寫稿,當了局長后仍筆耕不輟。
今天,在《甘肅教育》30年華誕之際,我們這些《甘肅教育》的老編輯,面對著甘肅教育事業30年取得的輝煌成就,面對著甘肅教育事業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新局面,感到十分欣慰。這一切,不正是為了甘肅教育!
(作者系原《甘肅教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