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創新精神;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17—01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最顯著的特征是關注人的發展。新課程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而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戰場,如何在新課程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下面筆者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談以下幾點看法。
一、更新傳統觀念
傳統教育中的“師中心”、“教材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個性發展受到壓抑,更談不上創新。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傳統的教師權威式的教學觀念應讓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促進的交往方式,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應得到充分的尊重。只有這樣,創造性學習才有可能順利進行。
二、改善師生關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就要主動地轉變角色,以學生為主體,積極營造新型的民主、平等、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想方設法點燃學生創新意識的火花。如教學《項鏈》一文時,筆者借鑒了電視節目中的《實話實說》《東方直播室》等欄目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瑪蒂爾德、路瓦栽先生、佛萊思節夫人,把他們請進“直播室”當一回特邀嘉賓,說一說自己的人生經歷。其余的學生也可以自由舉手發言,說出自己的見解。在教師點評學生開放性問題的回答后,學生對課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生活就有了新的領悟。
三、積極啟發引導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作品主旨進行思考,對文學形象進行分析,對作品空白進行想象。如講解《岳陽樓記》一文時,教師可以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曠達胸襟和政治抱負,分析其對“天下為己任”的態度。讓學生了解作品在當今社會對我們有何借鑒意義。這樣,既能引導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思考,又能使學生思維向更深的方向去發展。
四、強化課外閱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特別是閱讀經典名著,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和綜合素質,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指導學生閱讀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潛心會文本”,欣賞作品中獨特的人文景觀和主人公的人格魅力。學生通過小說中復雜的環境描寫和細膩、傳神的人物描寫,體會“老人”堅強不屈、頂天立地的硬漢精神,從中汲取戰勝挫折的力量。當學生體會到老人的硬漢精神后,教師可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再與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做比較,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五、優化教學模式
教師創新能力的發揮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探究;另一方面還要求教師要傾心投入、精心構思、巧妙策劃適合教學內容和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方案,選擇有利于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六、提倡教學民主
陶行知說:“創造力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數人的創造力,并且使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苯虒W民主是創造力形成的陽光、雨露和沃土。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創設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大膽設想,敢于質疑。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萌發創造動機,才能活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擺出一副“圣人”形象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它妨礙了學生與教師間的平等交流,不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當然,創新性與主體性是密不可分的,創新是主體性體現的最高層次,沒有積極主動的學習,也就談不到在學習中創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動地思考、探索、發現、創造,使他們成為現在的學習主人,未來的社會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