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教學質量;策略;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插圖;教學方
式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61—01
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是歷史教師的共同愿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呢?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初中歷史教學的實踐談幾點策略,以供同仁參考。
一 、采用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科學化的教學評價模式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能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傳統的筆試評價模式已不適應當前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評價模式,積極采用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要對學生學習過程、知識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
發展性教學評價模式不僅注重考查學生歷史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且更加關注學生歷史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了引起學生對學習過程的重視,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單一的評價模式,改由師生共同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在筆試的基礎上,充分考查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通過組織一些演講比賽、讓學生編寫手抄報等形式來考查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整體性掌握程度,也可通過讓學生撰寫歷史書籍讀后感、對一些尚有爭議的歷史問題進行研究等形式來實現對其發現問題的能力、實踐能力的考查。這種評價模式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歷史教學的積極性,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利用好課文中的插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編歷史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課文中插圖比較多,插圖與文字配合,相得益彰。教師若能利用好課文中的有關插圖,對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進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歷史知識則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例如,在《戰國七雄》一課的教學中,因為“商鞅變法”是這一課的重點,所以利用好《商鞅舌戰圖》就成為其中的關鍵點之一。通過插圖講解,既可以使學生感受商鞅作為改革家的氣魄和膽識,又可讓學生認識到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從而提高學生對“商鞅變法”歷史作用的認識,也為學生理解秦滅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國家的意義奠定基礎。教師在講課時,可讓學生在看《商鞅舌戰圖》的同時,向學生進行講解——圖中就是當時商鞅舌戰保守派大臣的情景。中間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這個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變法的大臣辯論:你看他手拿竹簡,振振有詞,他說,“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而坐在他對面的兩個保守派大臣甘龍和杜贄則被他駁得張口結舌,坐不安席。這一場歷史性大辯論最后在秦孝公“商鞅說得對,就按商鞅說的去辦”的話語中落幕。教師通過對插圖形象、生動的講解,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得本課教學目標順利達成。
三、以學生為本,教學方式多樣化
新編歷史教材在編寫過程中刪除了一些學生不易理解的難、繁、偏、舊的內容,增設了一些圖文并茂,貼近社會、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這些都體現了以學生為本,從而也為歷史教學方式多樣化提供了可能。在歷史課堂教學方式的選擇上,教師可采用情境教學,也可組織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講座,以及讓學生寫歷史小論文,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等。例如,在評價秦始皇功過是非時,可舉行別開生面的辯論賽;在教學楚漢戰爭、靖難之役等內容時,可開展歷史故事會;在講授兵馬俑、故宮、長城等內容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有關音頻、視頻資料,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在注重教的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改變學生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合作學習、體驗學習、自主學習等。例如,在學習《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一課時,教師可設置歷史情境——“南宋的平民(地主)正漫步在臨安街道上”,讓學生以第一人稱(我)寫出一篇反映宋代社會風貌的記敘文,從而達到讓學生探究、體驗歷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