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課堂;學生;權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0(B)—0022—01
把課堂還給學生就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還學生讀書、思考、說話、想象、體驗、展示個性的權力。當然,還要創設學生合作探究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主動學習的主體。下面筆者從四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還學生充分支配時間的權力
要把學習權力還給學生,教師首先要樹立“目中有人”的觀念,對學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各方面的具體情況和個體差異以及知識基礎、能力水平等狀況要作一番認真的調查研究,既要了解學生共性的特征,又要把握他們的個性特點,這樣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其次,教師應做到在課堂上給學生留有充裕的時間去朗讀、去思考、去說、去寫,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在課外,教師不能僅僅給學生布置讀書活動和動筆操練作業,還必須要考慮到其中有部分學生只是為了完成書面作業而忽視了閱讀與思考,應當給學生留有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按自己的接受水平去讀書學習,并且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幫助學生打開思路,使學生學會自讀、自想、自說,從而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二、還學生讀書、思考、討論的權力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形成的學習態度、探究精神、思維方法和學習方式往往比直接追求結果更有價值。因此,教師要相信學生,敢于放手讓學生去讀。學生只有通過閱讀才能引發思考,從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要在指導中讓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考對學習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需要把握主動權。而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一開始就提出教學目標,這種做法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學生的思考范圍,致使學生提出質疑的空間相對縮小,探索的欲望繼而削弱。最終導致學習的自主性下降,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更無從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因此,教學目標應留在學生閱讀思考后找一個恰當的機會提出來。
學生在反復閱讀后會產生個性化的理解與體會,也會有不少的困惑,這時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把這些困惑都說出來。如果教師在教學時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這無疑就等于堵住了他們自主學習的一條渠道,久而久之,學生也就變成了被動接受外界信息的“容器”。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回答一個問題更有價值。”課堂應是學生自主發言的陣地,應讓他們把各自內心的疑惑、感受表達出來,這樣做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所以,語文教師應學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發言、踴躍發言,不要盲目追求教學進度,進而挫傷了學生發言的積極性。
三、還學生想象、體驗、展示個性的權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是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創新就需要有大膽的想象。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如在教學完《我們的手》一詩后,筆者讓學生小組合作仿照原文創作,頓時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各小組成員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并且爭先恐后地要把他們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其中一位同學深情地朗誦道:“我們的手,是鮮花,在朋友與朋友之間,傳遞著友愛。讓人們的心貼得更近。”另一位同學也展示了他的詩作:“我們的手,是白鴿,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傳遞著友誼、和平。”學生們的想象力令筆者又驚又喜。由此可見,教師只要給學生想象和展示個性的空間和自主權,就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還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新課程要求教師做到“學生需要學什么,教師教什么。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種自主權,讓他們自己去把握。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并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