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學;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教學案例;設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41〔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0(B)—0056—02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是指以完成任務為教學目標的語言教學方法,它通過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使語言學習者習得語言。本文以Places of Interest的教學設計為例,通過對本案例的分析和反思來討論如何在英語課堂中實施任務型語言教學法。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相關內容
1.基本內容
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創立者和倡導者Feez(1998)就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基本內容歸納如下。
(1)焦點在過程上,而不在結果上。
(2)基本目的是讓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表達,進行有目的的活動。
(3)在進行活動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有目的地多開口講話,彼此產生影響。
(4)語言活動和任務既是學習者學習現實生活的需要,又是課堂教學特定的教學目標。
(5)教學活動和任務應該按難度循序漸進。
(6)一項任務的難度取決于一系列因素,包括學習者先前的學習經歷,任務的復雜性,完成任務需要什么樣的語言等。
2.任務設計
Pica(1993)等人根據學習者完成任務的過程把任務分成五類。
(1)拼板式任務(Jigsaw tasks):此類任務要求學生把散亂的若干條信息拼成一個整體。例如,幾個人或幾個小組各講或各寫故事的一部分,然后把各部分有機地組合成一體,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2)信息差任務(Information-gap tasks):一個或一組學生有一系列信息,而另一個或另一組學生有另外一系列互補的信息。為了完成一項交流活動,雙方必須合作以了解對方的信息。
(3)解決問題式任務(Problem-solving tasks):給學生一個問題及一系列信息,讓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4)做決定式任務(Decision-making tasks):給學生一個可能有幾種結果的問題,讓他們通過協商或討論選擇一種結果。
(5)交換意見式任務(Opinion-exchanging tasks):學生參加討論,交換意見,但無需達成一致。
3.標準和要求
Ur(1996)提出的關于交際性任務的標準有七條。
(1)有效度,即能動性,能讓學生行動起來。
(2)學生有開展活動的語言基礎。
(3)學生的語言用量越多越好。
(4)有成功感,成功不等于完美,允許學生有錯誤,否則學生會氣餒。
(5)多層次,要照顧班里不同水平的學生,不能只適合少數人。
(6)教師能起到積極作用,要提供清楚明了的任務或活動指令,協助學生成功,而不是坐在一邊袖手旁觀;要及時給學生評價、指正、引導、鼓勵等。
(7)要有趣味性、挑戰性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智力和情感因素。
二、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分析
1.教材分析。本單元(Places of Interest)的教學內容是Travelling,學習有關旅游的英語表達方式,學習內容非常適合任務型語言教學法。教師可以把要學習和掌握的語言知識及要培養的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分散到具體的任務當中去,使本節課的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
2.學生分析。學生來自景泰縣不同的農村地區,他們已學了英語常用時態,3000多個單詞,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交流。另外,他們已經有了常用的電腦知識,懂得如何在網上查找信息;他們的口語雖然差,但他們在課堂上樂于模仿,敢于開口,積極參與。
設計分析:任務的設計應視教學總目標和學習者的實際情況而定,分析學習者先前的學習經歷和能力、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基礎等因素非常重要,只有在充分研究、分析教材和學生的基礎上設計的任務才會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和科學性。
3.主要教學過程及任務設計
Task 1:Pre-class Task
筆者讓學生在課前查找有關自己家鄉旅游名勝的資料信息,把找到的資料以自己喜愛的形式表達出來,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地圖的形式,并做好在課堂上用英語給全班同學作介紹的準備。另外,盡可能使用本單元要學習的語言知識。
設計分析:在第一節英語課的“自我介紹”的環節中,筆者發現同學們非常熱愛自己的家鄉,這次讓學生準備有關自己家鄉的資料一定能激發他們的興趣,因為所找資料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關。Feez認為,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焦點在過程上,而不在結果上。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另外,此項任務的設計是對教學在時間、空間、內容等方面的有效拓展,活動沒有僅限于課堂教學,而是延伸到了課堂之外的學習和生活中,能極大地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
Task 2:Group Work(Discussion)
筆者按學生的來源地把55名同學按照所在鄉鎮分成了8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課前搜集到的有關家鄉旅游名勝的信息進行交流和討論,然后總結整理出最能代表當地特色的旅游名勝。
設計分析:此任務屬于“拼板式任務”,要求學生把散亂的若干信息拼成一個整體。同學們所找的信息不盡相同,此設計又符合任務活動設計中的“信息差任務”。此任務也屬于“做決定式任務”,讓學習者在多種結果中通過協商選擇一個結果。
Task 3:Team Work
筆者讓學生把上一個任務中小組討論﹑交流和整理的內容在全班進行展示,學生可以使用多媒體及實物、圖片、簡筆畫等教具。最后,筆者在全班范圍內選擇出最優秀的3組,并給予獎勵。
設計分析:此任務屬于“信息差任務”和“交換意見式任務”。上課前任務分工的不同使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各自掌握了不同的信息。此活動能培養學習者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另外,也體現了任務設計中的激勵原則。
Task 4:Role Play
筆者把學生重新分組,盡量把來自不同地方的同學分為一組,一個同學扮演導游,其他同學扮演游客。
設計分析:這一任務屬于“信息差任務”,使活動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都接近于學習者的實際生活,體現了設計任務的真實性原則(Authenticity Principle),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者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任務,而且具有能動性,能讓學習者行動起來。
Task 5:Post-class Task
讓學生合作寫一篇名為Places of China的文章,讓他們分工完成各自的部分。
設計分析:此設計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可以充分調動學習者的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會讓學習者在活動中體會到成功感。另外,把口語練習內容拓展到另一技能——寫作上來,有利于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
三、案例分析的啟示和思考
通過對以上案例的分析,我們體會到教師在設計任務型語言教學活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盡量真實。
2. 任務的設計要有“信息差”。設計的問題需要學生去思考、去交流才能獲得答案,而不是機械的語言操練。
3. 任務型的活動要面向全體學生。任務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不能把任務的完成當作是少數好學生的“專利”。本節課圍繞任務展開的問題幾乎每個學生都能回答。
4.任務型活動要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5. 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好監督,采取一些適當的措施防止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開小差。
6.學生在回答問題和面向大家作匯報時可能會緊張,因此教師要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