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作文教學;作文能力;提高;生活情境;積累;素材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10(B)—0046—01
一、創設生活情境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童心所及,處處皆文章;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天上地下、過去未來,想象所至,下筆可成文。葉圣陶先生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笨梢?,作文教學必須把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燦爛多姿的大自然作為學生作文的活水源頭。小學生的情感總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動之以情,為后面的寫作打好感情基礎。
如,讓學生以“母愛”為題作文時,我先朗誦了一首短詩:媽媽的頭發白了/她把滿頭的黑發給了我/媽媽的眼睛昏花了/她把明晰的雙眸給了我/媽媽的雙手粗糙了/她把紅潤圓實的手給了我/媽媽的腰彎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給了我/媽媽能給的都給了我/富有的我拿什么還媽媽呢?細膩而真摯的感情通過有感情的朗誦傳遞給了在座的每一位學生。朗誦完后,讓學生先談一談這首詩表達了怎樣一種情感,之后再說說我們的母親怎樣對我們,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什么樣的愛,然后再讓其尋找作文的切入點。班上有個女孩感情細膩,她用詩歌的形式把媽媽的愛寫了下來:有一個人給了我瑣碎的愛,她的名字叫母親/陰雨時節,一把雨傘送來了她的關心/傍晚時分,一杯牛奶送來了她的關懷/瑣碎之中,愛在蕩漾,愛在澎湃/這個無私的人,教我懂得了感恩。
二、積累素材
由于缺乏寫作素材,不少學生為了應付教師而胡編亂造,導致寫作內容虛假、空洞。俗話說“厚積才能薄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也是如此,平時積累的素材多了,寫作文的時候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小學生想寫出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必須有素材,而這些素材必須來源于生活。因此,平時勤于積累,才是打開寫作源泉、豐富寫作庫存、提高寫作能力的“法寶”。
1.在實踐活動中積累素材
一是開展校內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早會、班級活動、體育鍛煉、科技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積累素材。
二是組織校外活動。在作文教學訓練過程中,有意將學生的視線從校內引向校外,引導學生走出校門,在大自然中尋找寫作之源。如,利用雙休日帶領學生走上田間地頭,參觀電廠車間,調查土地的土質……通過參加系列活動,擴大學生的寫作范圍,豐富寫作素材。
2.在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豐富多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即使每天往返于家和學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寫作素材就在身邊。坑洼的小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破舊的平房變成了一幢幢樓房,還有一次競賽、一場游戲……都是寫作的素材。另外,家務勞動、校園活動、走訪親戚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讀書作業,要突破常規,樹立大語文觀,清楚時時有作文,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皆文章。
3.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
教師在重視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素材和捕捉素材之外,還要積極組織學生從課外讀物中吸收“營養”,拓寬知識面,提高語言能力,豐富寫作素材。因此,可在班里設置“小小圖書角”,共享資源。另外可設置“讀書寫報欄”,抄寫報刊文章、學生習作等,開闊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