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基礎教育;偏遠山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08—01
偏遠山區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
偏遠山區受地理條件的限制,自然條件差,經濟、文化落后,生活極為艱苦,給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教師嚴重不足是主要問題。近幾年來,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并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但貧困山區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約,新分配的教師不愿來山區任教,山區的優秀教師又想去川區任教,再加上退休教師的自然減員,就出現了山區教師嚴重短缺的現象。
教師工作負擔重,素質偏低。目前全學區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承擔著各種工作任務,尤其在教學點,一人一校且都是代課教師。在7所小學任教的59名公派教師中,40名為“民轉公”,極少受過正規師范教育,且年齡偏大,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
辦學條件差,經費緊缺。國家“危改”項目極大地改善了一部分小學校舍危的問題,但村學和教學點的危房依然存在,部分小學校舍依然緊缺。大部分小學及教學點桌凳陳舊,教學設備及活動器材嚴重缺乏,體、音、美、活動課和實驗課教學無法正常開展,加之教師緊缺,除語文、數學兩科外,其他課程大多得不到落實,素質教育不能很好地實施。由于各校要承擔代課教師的工資,造成學校經費緊缺、無能力改善辦學條件。
行政管理不到位,管理不規范。山區學校偏遠且布局零散,上級部門鞭長莫及,管理不能經常化。尤其各教學點掛靠校也無暇顧及,造成“各自為戰”的失控現象。代課教師多,待遇低,半教半耕,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管理制度也難以全面實施。
針對以上問題的對策
針對山區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筆者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調查研究,探討對策,以為可以通過完善山區義務教育教師的配置政策、工資待遇、支教制度、培訓機會和評價激勵機制,可促進山區教師的均衡配置和能力提高,使偏遠山區基礎教育走出困境。
制定大學畢業生安置向山區傾斜的政策。在畢業生安置方面,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在繼續執行“定向擇崗”制度的同時,要制定相關的政策(可制定定期任教制度和在進修、職稱晉升、評優選先、提拔任用等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畢業生到山區任教,緩解山區教師緊缺和年齡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建立教師交流和支教制度。一方面建立城區優秀教師和山區優秀教師定期交流輪換制度,打破以往教師在一個地方一所學校從教終身的舊格局,讓城區優秀教師定期在山區任教,促進山區學校教師水平的提高;安置到山區定期任教的優秀教師可選拔至城區任教,消除到山區從教終身的念頭。另一方面探索城鎮教師到農村偏遠山區支教的有效模式,以政府購買階段性服務崗位的方式,吸引優秀人才從事山區基礎教育事業。合格教師到農村偏遠山區輪流任教,這是長遠解決農村偏遠山區教師數量短缺、質量偏低的重要途徑。
對農村偏遠山區教師采取特殊的傾向性培訓政策,大規模開展培訓。目前主要是采取骨干教師培訓和校本培訓,但農村偏遠山區學校自身資源有限,規模又小,骨干教師數量少,開展校本培訓處于最弱勢,在沒有外部力量支持時,校本培訓恰恰又是最難進行和最難出成效的。
提高偏遠山區教師的工資水平,保障支教人員生活和工作待遇。教師不愿到偏遠山區任教的主要原因是怕生活艱苦、條件差。所以,在保證縣域內城鄉教師工資統一標準基礎上,實施在山區任教獎勵性工資,給到山區支教的教師發給適量的交通費和生活補助費。
建立創新評價制度,激勵和引導教師向偏遠山區流動。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對新安置和交流教師進行不定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學區和學校對接納的新安置和交流教師的日常工作進行考核,學年末填寫考核鑒定表,對任職期間工作表現好、成績突出的可分流到條件較好的學校任教。同時在職稱評定、參評先進、干部任用時給予優先考慮。
逐步解決代課教師問題。在偏遠山區代課教師數量多、待遇低是普遍存在的難題,只有有效解決代課教師問題,才能解決校內同工不能同酬,學校經濟負擔重的問題,也才能真正實現和諧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公平性。
大力改善偏遠山區學校辦學條件,解決校舍緊缺問題,給新安置和交流支教的教師創造較為寬松的生活環境,提供辦公、學習、生活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