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英語教學;精講多練;創設情境;設計問題;組織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27—01
筆者依據新課改理念,遵循“三為主”原則,以創設情境、組織活動、設計問題為手段,以激發興趣、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為目標,對不同課型作了大量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精講多練,突顯主體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師將知識清楚明了、準確有效地傳授給學生以后,要組織、指導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逐步領悟、深化理解知識。教師在設計練習題時要有層次和梯度,要面向全體,兼顧個體,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教學直接引語和間接引語時,筆者簡明扼要地講述其內容后,設計了口語練習,讓學生進行大量的操練。筆者和英語學習一般的學生進行問答,讓學習中上等的學生將問答的內容轉述為間接引語,再讓學習好一些的學生自編對話。例如:
Teacher: Hello, Tom. How old are you?
Tom: I am fifteen.
Teacher: Hello, Jim. What did I ask Tom?
Jim: You asked him how old he was.
Teacher: Hello, Kate. What did Tom say?
Kate: He said he was fifteen.
2.創設情境,激活教材
這是指教師通過研究教材,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真實語言環境,盡量把“死”的語言知識置于“活”的語言情境之中,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
如在復習動詞的現在進行時“be doing”和教學“be going to”結構時,筆者安排了幾個學生按指令做動作,如:Zhang Hua,please close the door.然后,筆者問學生:“What is Zhang Hua going to do? What is Zhang Hua doing?”接著讓學生熟讀、熟練這兩種句型,仔細觀察這兩種句型結構,認真分析現在進行時和“be going to”結構的異同。最后,筆者讓學生造句,進行角色表演,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輕松愉快地學習知識。
3.設計問題,啟發思維
教師在課堂上要用問題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要適時地提出問題,并留給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例如,在教學河北版八年級下冊的Lesson 13時,筆者首先提出“Are there a lot of trees where you live?”、“What can trees do?”、“Why do we need trees?”等問題,然后鼓勵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回答。學完課文后,筆者又提出“Why are plants important?”、“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plants?”等問題,同學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開發了他們的潛能。
4.組織活動,交際運用
這是指讓學生在機械操練、意義操練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以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大綱要求、課本內容、學生的心理年齡和認知特點等設計他們喜聞樂見、富有情趣的活動,如練唱英語歌曲、猜謎語、背誦小詩、模擬會話等。例如,在教學對話課時,教師可以先設計練習讓學生聽錄音,然后領讀,并讓學生分組扮演角色朗讀,最后讓學生進行表演等。這樣由聽、讀到說,同學們在運用英語中獲得了成功感,并且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