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思想品德教學;體驗;感悟;情
境;資料;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33.2〔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35—01
學生品德的培養不能靠說教,它有賴于學生由外而內的情感體驗、自我反省、內化養成。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增長,而且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人格,讓學生在不斷的道德實踐中進行感悟,從而引起心靈的震撼、思想的共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筆者認為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運用體驗、感悟進行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一、創設情境,有效促進感悟
思想品德的知識比較抽象,這就需要教師要將深奧的知識轉化為淺顯的內容展示給學生。例如,在講到鴉片戰爭后我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因為學生對這一社會性質不理解,所以筆者在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激化矛盾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上課鈴響后,兩名課代表因給老師交作業遲到了。筆者非常嚴肅地告訴大家,這兩名學生遲到了,要想上課有條件,必須把他們今天所有的東西交給筆者,包括身上的錢。學生們都很驚訝,但筆者仍一本正經地說,若不交東西這節課就不上了。在筆者的“威脅”下,這兩名學生極不情愿地交出了自己的東西。然后,筆者開始講課,但同學們對筆者產生了抵觸情緒。一名遲到的課代表舉起手說:“老師,我可以拿一下書嗎?”筆者回答說“不行”。學生們的情緒開始激憤起來。筆者提高嗓門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們沒資格再和我討價還價。”這下學生全都憤怒了。這時,筆者讓學生談對筆者做法的看法。學生個個站起來慷慨激昂。筆者如釋重負地向學生講到: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的處境就像今天他們在課堂上的境遇,我國人民在自己的國土上無領土自主權、無人權尊嚴,廣大人民受帝國主義國家的奴役、壓迫,國家四分五裂,中國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學生恍然大悟。筆者接著分析為什么當時中國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開始議論紛紛,根據所學歷史知識得出結論:中國必須強盛,否則會重蹈歷史覆轍,而國家的富強須靠我們的不斷努力。這樣的情境充滿“火藥味”,但通過矛盾沖突,學生體驗、感悟到了知識的真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對比資料,引發學生的思考
初中生的心智尚不成熟,他們的事非觀不太明確,對事物的認識不深刻,僅憑說教是不夠的,教師還需通過對比鮮明的資料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講到《珍愛生命》的內容時,資料呈現了一學生因與父母發生一點小矛盾而自殺,學生看完后不但沒有表示惋惜,而且說太爽了。因此,筆者播放了5·12大地震中的一些生命奇跡,重點播放了一個殘疾乞丐在銀行把乞討來的錢換成一百元錢捐獻給災區的資料。通過鮮明的對比,學生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不僅在于活著,還應該為社會作貢獻,因而要珍愛生命。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中辨別了是非,幫助他們形成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合作的重要性
初中生的思想易偏激,對事物的認識不全面,對一些問題教師如果說多了,他們更易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講到“學會競爭與合作”這一問題時,筆者一改過去談論說教的方式,讓學生續寫“瞎子和瘸子遇到火災應如何逃出去”。大多數學生一開始都寫了他們各自利用其優勢逃了出去,但經過大家的討論,這樣他們無論如何獨自也逃不出去。學生最后一致認為,只有兩人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才是唯一逃生的辦法。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一般情況下較自私,看不到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缺點,通過續寫這個故事,學生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嘗試與他人合作。
總之,教師要把課堂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體驗、感悟中學習知識,形成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