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詩歌賞析;王維;李白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47—01
王維和李白是盛唐時的著名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和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形式上均采用了“七絕”,在內容上也都以“送別友人”為題材,但意境、風格卻大相徑庭,各有千秋。因此,教師在教授這兩首詩時可以采用比較鑒賞的方法來進行指導。
一、題目各具匠心
兩首詩在題目上都用了“送×人去×地”的基本形式,但一個用“使”,一個用“之”,“使”和“之”雖都可以當“去”講,但前者是“奉使”之意。點明元二是奉朝廷之命出使安西,是一種形勢所逼,迫不得已的行為;而后者當“到、往”講,表明孟浩然到廣陵,是自愿前往,屬于個人游蹤。處境不同,離情別緒自然也就各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二、地點不同,心情各異
這里的地點包括送別地和目的地兩層意思,前者,元二是從歌舞升平的繁華之地渭城(即咸陽,在長安的西北)到地處荒漠的安西(現新疆庫車縣),兩地相距千里,交通又不發達,詩人王維要送自己的友人由發達的地方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去,其心情除了對友人的依依不舍外,更有一種對故人一路坎坷、一路風塵以及今后生活孤單寂寞的牽掛與擔憂。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所以詩人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其惆悵、凄涼之情,躍然紙上,力透紙背;后者,則是孟浩然由造型別致、風景宜人、文人薈萃的黃鶴樓到商賈云集、車水馬龍的東南都會廣陵(即揚州),由于友人是由名勝之地到一個更令人向往的地方去,所以詩人除了一絲分別的依戀情結(“孤帆遠影碧空盡”)外,更多表現的是對友人此去的祝福和對揚州的向往之情(“煙花三月下揚州”),毫無凄清孤獨之感。于是在比較中,學生會明顯感受到兩詩的抒情基調截然不同。
三、景色各異,意境不同
前者用“朝雨”“輕塵”“柳樹”等景物,為讀者勾畫了一幅陰晦、感傷的送別圖: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早晨,在詩人倍增離情別緒的客舍旁邊,在象征離別的柳樹(因“柳”諧音“留”,古人便有折柳相送的習俗)下一對友人正舉杯話別,身后大道上揚起的塵土被雨點打濕了,蒙著塵土的楊柳雖在晨雨的洗滌后,顯得那樣清脆新鮮,然而春寒料峭、寒氣襲人、絲絲細雨……更烘托出了送別友人的“憂傷”之情;后者卻給我們呈現了一幅明快、壯麗的送別圖:陽春三月、春光明媚、煙火爛漫、草長鶯飛,在美麗的黃鶴樓前,長江滾滾東去,只見一葉扁舟逐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秀麗的景色,明快的色彩,烘托出詩人歡悅的心情。通過比較,兩首詩不同的意境便不難理解了。
四、人物設置不同,表達的感情也會不同
在人物設置上,兩首詩也不相同(文中插圖也正突出了這點),《送元二使安西》突出的是“勸君更盡一杯酒”,乃是詩人和友人把酒話別的情形,體現了王維對元二此去荒漠的掛念和擔心,傷懷的離情別緒盡在酒中溢出。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突出的是“惟見長江天際流”,是詩人遠眺友人乘船遠去的情形,只有詩人,不見友人,體現的是詩人對孟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和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我們可以聯想,當時李白望著友人遠去的帆影,也許正在想:友人啊,我們何日方能聚會揚州,也像在黃鶴樓上那樣對酒當歌呢?人物不同,離情各異,表達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
《送元二使安西》表達的是一種送別友人的凄涼、憂傷之情;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則表達了一種對友人的依依不舍和對今后生活的向往、憧憬之情。
除了這兩首詩之間的比較分析,還可與其他一些內容與之相關的千古麗句進行比較欣賞。同是送別友人,岑參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描繪了一幅“雪地送君圖”;而高適則是“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景冷而情暖,景情異趣;而王勃則一掃送別詩的哀傷氣氛,激昂地寫道:“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送杜少甫之任蜀州》),顯示出了詩人高遠的志向,寬廣的胸襟……
通過這樣的比較欣賞,既能使學生加深對兩首詩的理解,還能拓寬視野,培養其擴散思維,提高他們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