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音樂教學;情感交流;情境創設;自主學習;音樂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54—01
在三十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感到,要想使學生在對音樂的學習和理解中受到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養成健康、樂觀的品格,樹立起高尚的理想,這一切都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離不開使學生理解音樂作品所需教學情境的創設,離不開多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掌握音樂教學的金鑰匙,打開學生進入神圣音樂殿堂的大門。
一、通過師生情感交流,使學生熱愛音樂學習
在以往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呆板的講授和不力的引導,加之音樂又是一門“副課”,使得學生固然喜歡唱歌,但對于練聲、識譜之類的音樂學習活動卻興趣不大,大多數學生只會哼幾句流行歌曲,對我國傳統的音樂作品知之甚少。學生雖說上了幾年音樂課,但部分學生對音樂常識的了解都成問題。為什么會這樣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情”所未及、“趣”所未至,教師單純地就音樂教音樂、學生就音樂學音樂,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努力鉆研教材,廣泛涉獵有關古今中外音樂大家的趣聞軼事,探究音樂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并結合學生已掌握的知識,盡量用淺顯的語言,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使學生“情”為之所動,與音樂作品產生共鳴,從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如,在每個學期開學教學生學唱《國歌》時,我都會向學生講解《國歌》誕生的背景,歌詞、曲譜的特點,詞曲作者的生平,以及為什么在中華民族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依然用它——幾十年前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我的講解仿佛又把學生帶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而寫在黑板上的已不在單純是一行行文字,而是躍動的火焰、流淌的熱血。那高亢的旋律、激昂的文字,深深觸動了學生的心靈。一堂課下來,學生不僅掌握了弱起小節、休止符等樂理知識,而且感受到了《國歌》那震撼心靈的號召力,并理解了三連音節奏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受到了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二、運用情境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培養創造產業的人,而不是培養繼承產業的人。”為此,課程改革的重點應是改變傳統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情境教學運用于學科教學之中,則是一個很好的舉措。通過音樂教學情境的創設,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藝術修養。如,在指導學生練習演奏《白毛女組曲》時,首先,我找來《白毛女》劇作光盤,一邊播放光盤一邊進行講解,讓生動的劇情和動人的旋律敲開學生心靈的大門。然后,在學生了解該劇語言藝術的前提下,從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讓學生感受音樂所表現出的輕快、熱烈、悲傷等情緒。最后,則將學生的興趣引向自主學習的境地。
三、運用多媒體教學,提升學生音樂素養
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化解音樂教學中的難點,提高學生音樂素養。如,在教學《快樂的啰嗦》(彝族曲目)一課時,由于學生對彝族這一少數民族比較陌生,更不了解當地風土人情,為此,筆者進行了走進彝寨、體驗彝族風情、唱唱彝族歌、跳跳彝族舞等教學情境創設。首先,我利用CAI課件播放彝族歌曲《快樂的啰嗦》及彝族風光片來創設一種走進彝族山寨的氛圍,讓學生對彝族的服飾、家居、民俗等有一個初步的了解。然后,播放錄像,向學生介紹樂曲《快樂的啰嗦》及相關舞蹈的概況,引導學生掌握彝族舞曲的節奏,并讓學生即興模仿,學跳舞蹈《快樂的啰嗦》,親身體驗《快樂的啰嗦》這一“民族之花”的魅力。最后,在電子琴等樂器的伴奏下,讓學生跳著舞走出教室,使每一個學生產生一種我是主角的快樂感受。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徹底掌握了該樂曲的節奏,而且對彝族同胞熱情好客的傳統和與秀美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音樂素養也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