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高考,隨著對“天才”學生爭論之聲的漸漸平息,徹底歸于平靜。但這只是一種階段性的平靜,因為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源并沒有消除。此前也曾就此類現象做過預言,不幸皆被言中。如不出所料,明年的“天才”、“奇才”、“怪才”會更多。余若不信,可試目以待。
如果不是很健忘,人們對去年的類似情況應該仍有印象:湖南一考生寫的《站在黃花崗陵園的門口》的作文,用的是古體詩形式,被稱為“最牛滿分作文”;四川一考生更絕,他用甲骨文、金文和小篆混雜著寫了一篇作文,使閱卷老師不知所措,無法評判。對此,媒體跟進炒作,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大聲叫好,一時之間,“天才”、“奇才”、“怪才”之類的帽子滿天飛,要求“不拘一格錄人才”的呼聲也此起彼伏,兩位考生由此一夜成名。為此,筆者曾寫過一篇《應試教育催生高考作文“怪胎”》的文章,對此類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斷定在以后的高考中一定會有人步其后塵,為了一舉成名而效仿之,從故紙堆里挖掘出更多的“寶貝”來,將一篇篇不知出自何人之手的“奇文”(因為一些所謂的“滿分作文”、“奇文”不一定都是考生自己寫的)展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目瞪口呆。果然,今年江蘇考生王云飛的一篇《綠色生活》,讓人們見識了什么是真正的“古文”,閱卷老師不認識其中的大部分生僻字,更不知道這些字詞的意思,只能求教于文獻學方面的專家,因此該生被人稱為“古文奇才”;無獨有偶,陜西也出了個“國學天才”孫見坤,據說從小就喜讀線裝古籍,至今已讀了兩千多冊經史典籍,平均一年要讀二百多冊,并在與國學有關的比賽中獲過獎,盡管分數未上當地一本線,仍有“復旦八教授聯名要求破格錄取”,引來無數爭論的口水。
實在不想再對這些事件的具體情況多費口舌。這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高考作文到底想要考查什么?為什么怪誕不經或逆時而行的東西總能吸引人的眼球,并博得一片喝彩之聲?白話文運動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了,白話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社會主要的書面語言表達形式,為什么還有人將不倫不類、艱澀難懂的東西視為至寶?為什么總有人把掌握了一些半生不熟的古代語言文字知識的考生,都捧成了“天才”、“奇才”,照這么說,那古代的讀書人豈不都成了“天才”、“奇才”?專家學者們想必也是見識過什么才是真正的學問,為什么一遇到這樣簡單的事情就跟著瞎起哄,像是發現了什么新大陸?為什么我們的許多媒體和網友對只要能胡謅幾句古文的人都要頂禮膜拜,奉若神明?為什么我們的考生會用這樣的“奇招”、“怪招”來應對高考,投機取巧,博得關注,獲取名利?
現在看來,所有的一切都奔著一個“利”字而來。考生是為了在考試中“出奇制勝”,以彌補其他方面之不足,凡是作此類文章者,都心存希冀,試圖被“慧眼識珠”者破格錄取,或在“盛名”之下達到曲線入學的目的;高校則做出愛才惜才、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高調姿態,借以展示自己的形象,提高自身的影響力,為自己做免費廣告;各種媒體則借此進行炒作,推波助瀾,以吸引眼球,從中得利。以往的事實證明,所有各方最后都會各獲其利,各得其所,皆大歡喜。
也許上面說的這些話也已經顯得有些多余了,因為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多么高深、多么復雜的問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前一階段特意查看了網上就此事的討論,其中一些人的文章就寫得很好,能夠從不同角度對問題進行條分縷析,很深刻,也很透徹。這里只想從公平的角度提示一點,就是為了防止此類現象的惡性蔓延,有關方面應當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對高考作文作一些適當的限制,即要求所有考生都必須用現代漢語進行寫作,這樣評判起來才會有一個相對統一的標準,才會更公平。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連最常用的白話文都寫不好,非要生搬硬套地寫出一篇佶屈聱牙的古文,堆砌一些生字僻字故弄玄虛,就不可能得到好的成績。要通過這樣一種限制,明白無誤地告訴考生和家長,在高考中不能存有任何投機和僥幸的心理,以矯正近年來高考作文中出現的不正常現象,不使高考作文的考查偏離正確的軌道,失去應有的功能,成為一些人“以小搏大”應對高考的“終南捷徑”,成為他們獲得非正常錄取的借口和渠道,從而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公正與公平。不然,今后必然會有更多的人領悟其中的奧妙,紛紛如法炮制。難以想象,從今往后,假如無數學子都從老祖宗那里整出些五花八門的古董來,都想成為媒體和某些專家眼中的“天才”、“奇才”,都自詡為未來的錢鐘書、國學大師,都要求“破格錄取”,那將會是怎樣的一個情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