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業設計;踐行課標;活躍思維;激發興趣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23—01
新課改給語文教學帶來生機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要想讓語文教學“活”起來,教師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關注作業設計的改革。安排好學生的課外作業,對于培養學生的習慣,和發展學生的智力與創造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下的語文作業不僅要求讀寫結合,還要聯系生活,形式多樣,注重學生創新、實踐、合作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一、踐行課標是前提
新課標提倡研究性學習,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注重開放性和探究性學習。
作業設計還應注重時效性。如近幾年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評選”節目比較火爆,節目內容十分感人,尤其是主持人在頒獎晚會上宣讀的頒獎詞,更是情詞懇切,文采斐然,魅力無窮,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欣賞該節目外,還結合教學實際讓學生仿寫頒獎詞。相信這樣的作業設計既新鮮,又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筆者也常常讓學生寫宣傳標語、對聯、短信息、小劇本、舞臺臺詞和廣告詞等。例如去年寒假,筆者讓學生利用各種渠道收集有關春節、婚慶、新居落成、喬遷之喜等方面的對聯,學生十分樂意,收集了許多不錯的對聯,有“紅梅吐艷放異彩,白雪迎春映妝臺”、“人生道路幾何曲線,幸福家庭小數循環。”……有的學生將它們收集起來辦成手抄報,有的則制作成了卡片。這樣,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整理,不但印象深刻,同時也獲益良多。
二、活躍思維是目的
學會思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因而在作業設計中,教師應盡量設計富有啟發性的練習題,以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如學習了《藤野先生》一文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寫作背景、寫作手法進行仿寫訓練;學習了《南轅北轍》一文后,筆者讓學生帶表情朗讀課文,還讓他們自導自演了課本劇;學習了《燕子》一文后,筆者讓學生根據課文描述畫出了自己心中的燕子;學習了《找春天》一文后,筆者讓學生學唱《春天在哪里》;學習了《喂,出來》一文后,筆者讓學生排練了小品《喂,出來》并在課堂上進行了表演……這樣的作業設計,既鞏固了課內知識,又有創新意義,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三、激發興趣是關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各種能力的發展,因此,激發、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促使學生主動地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用新鮮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初中生的認知水平來看,越是新鮮的事物,學生越容易感興趣;相反,越是傳統的東西,學生越容易產生反感。因此,學生對作業是否感興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業的內容是否新鮮、有趣。學生對內容枯燥、形式單調的作業感到乏味,而對貼近生活實際的作業則頗感興趣,如果教師將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材料編入作業中,學生會很樂于完成。
其次,摒棄單調、盲目、機械化的作業。比如對生字新詞的處理,以往教師往往要求抄寫數遍或要求死記硬背然后默寫,學生苦不堪言,而收效甚微。在新課改背景下,詞語積累仍應作為常規訓練,但不同的是,除了讓學生讀對、讀準以外,更注重學生的應用能力。筆者常做的訓練是挑選3個相對較難的詞,讓學生創造性地寫一段話,他們興趣盎然,從最初的單詞成段到后來的合詞成段,在訓練中得以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第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學生的各方面情況不同,存在個體差異,面對同一作業,往往會出現“吃不飽”或“吃不了”的現象。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要結合實際因材施教,作業設計要有層次性,評價也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做”。學生哪怕只有一點進步,教師也要滿腔熱情地給予鼓勵,讓每個學生都充滿自信。
總之,貫徹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主陣地,作業是分戰場。語文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作業獲得應當獲得的語文能力,還應讓學生在人生最寶貴的少年時代過上豐富多彩的“語文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