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政治教學;人文素養;深挖教材;教師素養;學習方式;評價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34—01
人文素養是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包括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是提高他們自身的綜合素質、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呢?
一、深挖教材中的人文性的內容
新課程的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授,還包括學生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學習方法是顯性的,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是隱性的,是活的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挖掘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要使課堂教學體現一定的人文性,教師就必須在教學內容的“內化”上下功夫。這種“內化”是指教師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豐富資源,從中尋找人文精神的內容。例如,現在的政治教材中有許多充滿人文主義內容的材料,像“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持之以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勿以善小而不為之,勿以惡小而為之”的律己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主義精神……這些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色的人文精神,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
二、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政治學科作為人文學科的核心課程之一,在陶冶學生的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傳承文化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重要參與者之一的教師,他們自身所具備的人文素養的高低也就顯得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說,政治教師應當既是“雜家”,又是“專家”,所以要善于學習,盡最大可能擴大知識面,完善知識結構,既要學習本專業的知識,又要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吸取新知識,涉足新領域,提高人文素養,獲取更多的知識,以便應用于教學實踐之中,從而以專業、全面、扎實的知識對學生展開有效引導,在日常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他們的人格。
三、探索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努力探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如把學生分成各種各樣的小組,進行角色表演、做游戲、做手工、討論等。在這些合作交流的學習形式中,學生要獨立思考完成他所承擔的任務。只有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打破常規,才能點燃學生心靈中創新的火花,才能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人文意識,達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終極目標。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隨著學生之間的交往和互助配合、互相幫助,集體的榮譽感、責任感以及與他人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平等意識等都會悄無聲息地得到增強。這些雖然是一些隱性的東西,但是它們使學生形成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四、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
在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中,卷面分數是唯一判斷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所以有些教師以學生是否明白課堂知識為唯一的評價標準,不太在意學生的思想世界,不太在乎學生在生活中是否能夠正確地把知識付諸于實踐。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把學習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相結合的理念,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無論是評價目標和內容的確定,還是評價方法的選擇,都要最大限度地去滿足學生的需要,關注不同學生的思想、心理和行為差異,促進學生向著自由而全面的方向發展。在這個評價機制中,要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評價放在突出位置,強調學生既是評價對象又是評價主體,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這種評價機制對學生能力的發展給予了肯定,教師既要堅持正確的價值標準,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態度變化的趨勢,并要營造“寬松、和諧、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