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數學教學;分層;課堂教
學;作業;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49—01
1.課堂教學分層
首先,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在了解學生實際的基礎上,兼顧學生的意愿,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是拔尖的優等生;B層是成績中等的學生;C層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把學生分層之后,還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C層的學生要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B層的學生不僅掌握課本知識,還要能運用知識進行較復雜的運算;A層的學生除了掌握課本知識,并能學以致用,還要求能通過自學、探索、分析、推理等活動拓展課本知識,提高創造能力。為了鼓勵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教師應有目的地選編三個層次的問題。有難度的問題讓A層學生回答,難度適中的問題讓B層學生回答,簡單問題讓C層學生回答。學生回答問題有困難時,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點撥。例如,教學“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公式”時,應要求C層學生牢記公式,能直接運用公式解決簡單的三角函數問題; B層學生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熟練運用公式解決綜合性不是很強的三角函數問題;A層學生會推導公式,能靈活運用公式解決較復雜的三角函數問題。
2.作業分層
教師應選編基本鞏固性練習(A組題)、拓展性練習(B組題)、綜合性練習。C層學生能完成課本上的大部分練習和A組題;B層學生能完成課本上的全部練習和A組題,選做B組題;A層學生另外增加變式題和綜合題。習題可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全體學生都做,選做題B層學生選做,A層學生全做。由于考慮到學生的實際,低層學生也能按時完成作業。他們集中精力解決基礎題,達到掌握基礎知識的目的;中、高層學生則能在掌握基礎知識之后,拓展知識,提高分析與應用能力。這樣可有效解決A層學生“吃不飽”、B層學生“吃不好”、C層學生“吃不了”的問題。
如,在“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教學中,布置如下三個層次的作業,供各層次學生選擇:
C層:解下列不等式:
(1) 4x2-4x>15
(2)14-4x2≥x
(3)x(x+2)<x(3-x)+1
(4)-x2-2x+8≥0
B層:求下列函數中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
(1)y=■
(2)y=■
(3)y=■
A層:已知不等式 kx2-2x+6k<0 (k≠0),
(1)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2)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實數集R,求k的值。
3.評價分層
評價不應過分強調“選拔”和“甄別”的功能,而應起到查缺補漏、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1)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提問、練習應及時作出有效、鼓勵性的評價。(2)以學生每次分層測試的成績作縱向比較,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讓有進步的學生及時上升到高一層次,鼓勵低層次學生向高層次努力。(3)對達不到原層次目標的學生及時進行輔導,解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所導致的問題。分層進行評價,讓所有學生都能保持良好的上進心態,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
總之,分層教學符合教學規律,對學生發展有利,實施分層教學是必要而又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