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漢語拼音;掌握;表象;實物;情境;
生活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45—01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重大變化之一,就是對漢語拼音教學重新進行了定位,提出漢語拼音的功能是借助漢語拼音認讀漢字,糾正地方音。換言之,漢語拼音只起一個“正音”的“拐杖”作用,將學習目標定位在拼讀音節,而不特別強調直呼音節,并指出要注重書寫音節,而不是默寫音節。但是,漢語拼音是比較枯燥的符號,學生覺得枯燥無味,不感興趣。那么,如何指導剛入學的學生掌握好這一重要工具呢?
一、從表象入手,讓學生直觀感知
新教材中增加了很多插圖,具體直觀、貼近生活、富有情趣。在教學中,我啟發學生通過觀察插圖發現插圖中的內容跟字母音形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直觀感知,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字母“k”時,先讓學生觀察圖上畫的是什么?(生:圖上有小蝌蚪和水草。)你們喜歡小蝌蚪嗎?(生:喜歡。)這些可愛的小蝌蚪在那干什么?(生:小蝌蚪在水草邊玩耍。)接著我邊板書“k”邊讓學生看,這個字母像什么?(生:像兩只小蝌蚪靠在水草邊玩)。繼續引導:連鴿子都被小蝌蚪的快樂吸引了,銜著草環( “g” )來和小蝌蚪一起玩耍。小朋友也被小蝌蚪快樂的情緒感染了,從椅子(“h” )上起來也加入了玩耍的行列。這樣結合插圖,啟發學生想象,不僅增加了情趣,還幫助學生記憶字母的音和形。
二、利用實物進行演示,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還可以根據拼音字母的形狀特點,進行實物演示,從而幫助學生發準字音,記住字形。
如,教“t”時,我拿了一把帶鉤的雨傘進行直觀演示:把水一滴一滴地滴到雨傘上,讓學生仔細聽水滴在雨傘上滾動的聲音,讓學生記住“t”的讀音及寫法。實踐證明,這樣教學,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三、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記憶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記憶拼音,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ǎi”時,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姐姐8歲,弟弟6歲,可是弟弟長得比較快,不仔細看還真分不清誰高誰矮(“ǎi”),所以姐姐和弟弟經常站在一起比個子。這樣,學生很容易就記住了高矮的矮(“ǎi”)。
四、生活實踐,復習鞏固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漢語拼音教學要盡可能有趣味性,要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這就為鞏固漢語拼音采用的形式提供了指導依據。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兩種方法,收到了好的教學效果。
1.開火車:為了不讓讀的形式僵化,教師可以采用問答式的“開火車”讀。小朋友說:“小小火車開起來,一開開到我這里。”我們回應:“好,我就開到你這里。”確定了“火車頭”后,“火車”就一節一節地開動啦!這樣輪番讀,學生注意力集中,還不感到疲倦。
2.找朋友:將幾個音節的聲母、韻母打亂,寫到做好的頭飾上,讓學生們戴上,請他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自己的同伴。學生活動時,教師播放《找朋友》:找呀找,找到一個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