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語文教學;人文教育;人文精神;關愛學生;關注教材;
三維目標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
10(B)—0019—01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挖掘人文教育資源,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已成為擺在廣大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告訴我們,進行人文教育應該與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人文表現結合起來。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關愛學生,從關愛中體現人文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關愛學生就是對學生有情。但在現實生活中,愛優秀學生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到,而愛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差生,卻不是每位教師都能做到的。學生是有個體差異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相同的學生。柳斌先生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位記者對一位美國總統的母親說:“您很了不起,因為您有一位了不起的兒子。”這位母親笑著說:“您是說我有一位當總統的兒子?我呀,還有一位同樣了不起的兒子。”記者問:“他是做什么的?”這位母親說:“他呀,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柳斌說:“這就是正確的人才觀,我們當老師的應當具有這樣的人才觀。”實踐證明,只有教師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體會到被尊重、被關愛、被善待,他們才會去尊重、關愛、善待別人。
二、關注教材,從教材中挖掘人文精神
作為教材,語文課文中必定含有深刻的人文內涵。有的課文其人文內涵是顯而易見的,如《秋天的懷念》《地震中的父與子》《魯本的秘密》等,啟發教育學生學會關愛我們的親人;《最后的輝煌》則是啟發學生要回報社會。《放棄射門》中,由于對方守門員受傷,福勒放棄了射門,贊揚了福勒高尚的體育風范,教育學生正確地對待得失,從小培養他們良好的體育道德。而大多數課文其人文內涵是隱性的,如《鯨》《海豚救人》等,像這樣的課文,就需要教師挖掘其中的人文內涵。教師可以組織“鯨的自述”、“海豚救人背后的思考”等活動,啟發學生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也就是從對教材人文內涵的挖掘中使學生學會關愛別人,關愛自然,從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三 、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努力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幾個問題:一是教師對教材中的人文內涵沒有認識到位,仍然是以教材、教參為主,忽略了生本因素、時代因素、發展因素。有些課文解讀的觀念已經陳舊,教師沒有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看待、研究文本。要知道那些“關懷弱勢群體”、“追求美好生活”、“加強環保意識”等等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孕生的,新課堂同樣需要與時俱進。二是教師只注意人文因素,不重視語言因素、語言實踐。語言文字訓練沒有落實到位,虛晃一槍,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相割裂,學生無法從語境中感受、體會文章中的人文內涵。三是有些公開課只考慮課堂教學形式的生動,沒有考慮人文內涵和語言因素的結合統一。要解決這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三維目標的落實,努力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努力做到兩個防止,就是既要防止人文精神的失落,又要防止語文本體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