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虛擬資本作為信用制度和市場經濟制度的產物,在當代社會發展中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章闡明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基本脈絡,從本質上認識虛擬資本的新發展,進一步探討該理論的幾點當代價值:有助于資本市場理性創新;有助于健全金融風險監管機制;有助于激活虛擬經濟發展基礎;有助于促進我國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關鍵詞]信用;虛擬資本;虛擬經濟;金融危機
[中圖分類號] F091.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8-0013-04
[收稿日期]2010-05-25
[作者簡介]張志元(1979-),男,山西介休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領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
一、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再認識的必要性及其意義
(一)虛擬資本理論再認識的必要性
自19世紀30年代大危機爆發后,資本主義各國在恢復經濟的基礎上,資本的貪婪本性促使其在市場上不斷翻新,進入新全球化時代以來,資本市場以其驚人的發展速度異軍突起。2008年,當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之時,馬克思的鴻篇巨著《資本論》在歐洲銷量成倍增長,馬克思主義經受住了時代的考驗,其科學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來越多人的認同。這次危機戳穿了“歷史終結論”的神話,證明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進入后危機時代,我們需要認真總結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及其在當代的新發展,以便正確理解虛擬資本在當代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法國哲學大師、“解構主義”之父雅克·德里達以非馬克思主義者的身份在其著作《馬克思的幽靈》中論證了在全球化時代馬克思主義對當代社會的批判精神仍具有現實性和生命力并指出:“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的遺產,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就沒有未來。”[1]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的產生、發展及]進做了極為深刻的論述,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創新進一步帶動了資本的快速發展]進。資本的貪婪本性促使其不斷在市場上更新,在銀行資本構成中,虛擬資本占較大比重。最早系統研究虛擬資本這個問題的始于馬克思,波及全球的這次金融危機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二)研究虛擬資本理論的意義
1.進一步深刻理解虛擬資本的產生及發展
馬克思在研究信用的基礎上進一步論及了由信用而產生的虛擬資本的問題,其虛擬資本理論產生于一個多世紀以前,而且是以當時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研究對象的,但馬克思的相關經濟理論都具有普遍性,不論對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也不論是100多年前還是現在,抑或是將來,只要存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仍然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為此,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為我國金融市場建設和宏觀貨幣政策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在新全球化經濟時代,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風險配置功能和投資渠道功能,促進我國虛擬資本的健康發展,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2.有利于科學合理地管理和調控虛擬資本市場
為了防范和化解在虛擬經濟領域可能出現的危機,有必要積極套索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精髓,面對我國虛擬資本出現的諸如市場的大起大落、投機心理太濃、投資風險過大等一些問題,如何科學調控虛擬資本市場的理性運行,正確認識虛擬資本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馬克思有關虛擬資本理論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性、有效性和借鑒性。有必要深刻挖掘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有關概述,對積極探索虛擬資本健康運行軌跡有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在虛擬經濟、網絡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這一論述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也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和指導,值得認真學習研究。因此,在當代中國重溫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3.有利于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宏觀經濟政策
與馬克思那個時代相比,虛擬資本以幾十倍于現實資本的規模進行不斷擴張,尤其是進入新全球化時代以來,作為融資平臺的資本市場又以驚人的發展速度異軍突起,對世界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震蕩,給世界經濟發展帶來了嚴重沖擊。本次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其危害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向實體經濟滲透。因此,通過對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研究,有利于正確認識虛擬資本的新發展,把握好虛擬經濟發展的“維度”,對一國政府制定合時宜、合規律性宏觀經濟政策,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闡釋
(一)虛擬資本理論的來源
馬克思首先在資本論第一卷論述了資本的生產過程,從分析商品開始,到貨幣的產生直至貨幣轉化為資本,揭示了資本主義勞動過程中勞動力這種特殊的商品的特性。“生息資本的形式造成這樣的結果:每一個確定的和有規則的貨幣收入都表現為資本的利息,而不論這種收人是不是由資本生出。貨幣收入首先轉化為利息,有了利息,然后得出產生這個貨幣收人的資本。”[2]虛擬資本起源于貨幣的支付手段,信用本是商品經濟的產物,《資本論》第三卷第二十五章的標題就是“信用與虛擬資本”。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的發展,信用制度和它為自己所創造的工具(信用貨幣等)出現了,因為它僅僅是價值索取權的紙質憑證而本身沒有價值故被馬克思冠以“虛擬”二字作為定語,虛擬資本概念的來由便清晰了,其作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金融理論的核心范疇,進一步說明了金融機構資本的大部分股票、債券、衍生品等金融資產的本質。
(二)虛擬資本的內涵解讀
馬克思是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提出虛擬資本這個概念的,英文是“fictitious capital”,但馬克思并沒有明確給出虛擬資本的定義。它包括銀行的借貸信用、有價證券等。結合馬克思對虛擬資本相關極為深刻的論述,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認為有價證券的“資本價值也純粹是幻想的”[2],“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所有這些證券實際上都只是代表已積累的對于未來生產的索取權或權利證書,它們的貨幣價值或資本價值,或者像國債那樣不代表任何資本,或者完全不決定于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有了這種證書,只是在法律上有權索取這個資本應該獲得的一部分剩余價值”[2],“但是,作為紙制復本,這些證券只是幻想的,它們的價值額的漲落,和它們有權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完全無關,盡管它們可以作為商品來買賣,因而可以作為資本價值來流通。”[2]虛擬資本是以契約形式存在的,并受法律保護的反映債權債務信用關系的所有權證書,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兩條:一是虛擬資本是在借貸資本(生息資本)和銀行信用制度的基礎上產生的,包括股票、債券、不動產抵押單等;二是虛擬資本本身沒有價值,但是可以通過循環運動產生利潤,獲取某種形式的剩余價值。[3]當股票和政府債券出現時,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就產生了,并按照是否參與價值創造過程將資本分為職能資本與虛擬資本。將股票、債券等這些能夠定期帶來收入且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資本,統稱為虛擬資本。當有價證券、股票和債券等成為可以賺取經營利潤的工具時,才轉化為虛擬資本。通過收入的資本化(預期收人除以利息率)方法得出的虛擬資本價格,與企業的發展狀況密切相關。
資本的靈魂和本能推動了虛擬資本的擴張,馬克思借用當時一位評論家的描述揭示了資本的這種貪婪本性:“資本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它就保證到處被使用;有20%的利潤,它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了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絞首的危險”。[4]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過程主要體現為資本循環周轉的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虛擬資本運動最終要受實際資本運動的制約,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信用制度和貨幣資本化的產物,信用化的過程即是虛擬化的過程,其與整個宏觀意義上的實體資本運動更加密切,或者說與一國甚至世界的宏觀經濟運行的關系更為密切。
(三)基本特征
盡管馬克思不是虛擬資本這一概念的提出者,但他對虛擬資本的特征和一些表現形式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虛擬資本是一種資本商品。首先,具有資本和商品的性質。虛擬資本本身雖然沒有任何價值,卻具有一定的價格,虛擬資本是“現實資本的紙制復本”,是以契約形式存在的,它們具有資本的形式,卻沒有資本的內容。虛擬資本之所以成為資本是被幻想出來的,是收入的資本化。虛擬資本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的市場價格出售,是因為其代表了投資者在此刻所擁有的虛擬利益。無論是現代貨幣,還是股票、債券,以及金融衍生品,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契約關系,投資者憑借虛擬資本在未來獲得一定的收益憑證可以在未來獲得的收益的貼現值之和就構成了虛擬資本的價格。今天的虛擬資本的新發展也正是商品內在矛盾繼續發展的產物,虛擬資本是由實體資本衍來而且其還可以被進一步衍生成更高級的虛擬資本。其次,虛擬性。馬克思認為虛擬資本是可以帶來貨幣收入的,并取得了資本外衣的、存在于人們想象中的非價值體,是能帶來貨幣收入的信用憑證。虛擬資本能夠在資本市場上自由地流通,從世界范圍來看,虛擬資本有著更大的虛擬性。最后,虛擬化是一把“雙刃劍”。虛擬資本運作的最大特點就是流動性強,使資金迅速積聚,而這種積聚又迅速轉化為生產力和消費資本,可以較好地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帶動了整個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虛擬資本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決定著對資源的配置,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市場信息的不完全,虛擬資本又具有高風險性,其價格會發生劇烈波動進而影響虛擬資本持有人的利益。“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了金融市場的優化配置資源的效率,導致參與虛擬資本投資者的市場行為就與實體經濟運行相脫離,甚至嚴重背離導致金融泡沫。
(四)]進發展
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經濟活動的形式普遍采取商品貨幣形式時才出現的。世易時移,在新全球化的今天,虛擬資本在規模、類別、功能等方面,早已超出了馬克思的觀點。按照馬克思的論斷,虛擬資本是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并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益的資本。它獨立于實際資本之外,本身不能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一般情況下,虛擬資本的變化并不反映實際資本額的變化。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實體貨幣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資金流動需求,進而在馬克思的虛擬資本理論的基礎上產生了諸多的有關虛擬資本衍生品。
一是虛擬資本。馬克思在分析資本主義信用擴張時提到虛擬資本,馬克思認為只有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并參與“價值創造過程”的資本才是現實資本,如貨幣資本、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馬克思指出,“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家債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在這里不要忘記,銀行家保險箱內的這些證券,即使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例如國家證券),或者是對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例如股票),它們所代表的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并不是代表資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力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5]按照馬克思的觀點,虛擬資本是與現實資本相對應的一個概念,所謂虛擬資本就是以能夠帶來收入的以有價證券為載體而存在的資本,生息資本的社會化。虛擬資本是市場經濟中信用制度和貨幣資本化的產物,包括銀行信貸信用如期票和匯票、有價證券如股票和債券、產權、物權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等[6]。同一筆貨幣資本反復使用,就產生虛擬資本。
二是金融市場。金融產品以及有價證券的市場化,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金融資本包含虛擬資本,企業發行的股票、債券或向銀行借貸屬于金融資本,其在市場上進一步買賣交易后就發展為虛擬資本了。金融活動占總經濟活動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金融深化的程度日益提高,其結果是資本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創新,如證券化資產和各類證券基金,各種金融衍生物如期貨、期權、遠期、互換合約等,隨著交易形式的多樣化,這種無交易物的交易合同或憑證稱為虛擬性最強的虛擬資本。恩格斯在1889年就指出:“金融市場也會有自己的危機,工業中的直接的紊亂對這種危機只起從屬的作用,或者甚至根本不起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七卷第484頁)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中說:“帝國主義的特點,恰好不是工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列寧全集》第二十七卷第403頁)。
三是虛擬經濟。國內較多學者沿用了馬克思關于虛擬資本的提法,進一步派生出虛擬經濟的概念,虛擬經濟是指相對獨立于實體經濟之外的虛擬資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動,其虛擬性來源于貨幣的虛擬性、資本的虛擬性以及整個經濟的虛擬性。虛擬經濟是以金融系統、金融機構、金融工具(包括各種衍生工具)和金融市場為主要依托、與虛擬資本的循環運動密切相關的經濟活動,是一種資本獨立化運動的經濟。證券市場和金融衍生工具德不斷創新,金融市場的交易額和金融活動本身的產值迅速增長,形成規模不斷擴張的虛擬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的經濟范疇,其規模已超過實體經濟。新時期出現了在一定的網絡空間內執行著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的虛擬貨幣剛剛進入起步階段,還沒有發展成熟。
三、馬克思虛擬資本理論的當代價值
1.深入理解馬克思有關信用理論,鼓勵資本市場理性創新
這次危機看似是有效需求過度所致,本質上是在信用透支的消費模式所掩蓋下為追求利潤無限制地擴大再生產而導致的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信用自然不是虛擬資本,就是在信用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有價證券,也必須通過買賣和經營用于賺取利潤時才轉化為虛擬資本。股票、債券等在未被當作買賣經營對象,沒有通過買賣獲取經營利潤,僅由所有者保有,作為到期領取紅利或債息的憑證時它還不是虛擬資本[7]。馬克思說“A可以把這個證書賣給B,B可以把它賣給C……這時A或B把他的所有權證轉化成資本了,但C也把它的資本轉化成一個單純的對股份資本預期可得的剩余價值的所有權證了”。[8]縱觀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歷程,走出的是一條漸進式的改革模式,通過鼓勵的某些資本市場的“創新”,使利益格局處于一個平衡與不平衡不斷交替的發展過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規范信用評審程序,推進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創新,發展供應鏈金融,促進資本市場理性創新。
2.加深金融危機產生機理的研究,建立金融風險監管機制
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對任何形式的危機都具有深刻的說服力。金融危機告訴我們,市場不僅會失靈,而且會造成危機。美國金融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的貪婪本性帶動了證券化債務資產和虛擬資本的無度擴張,資本主義虛擬經濟的泡沫日益增大乃至破滅,產生了信用危機,帶來了實體經濟發展萎縮、銀行倒閉、工廠關停、工人失業等后果。國內資本流動性過剩,導致大量過剩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使國內股票市值和商品房價格非理性上漲,面臨著較大的金融風險。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就是壟斷金融資本在全球的擴張,金融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風險乃至產生金融危機。資本越是虛擬化,就越需要有效的宏觀經濟管理和適度的政府干預,加強和改進監管部門的操作水平,防范和化解風險,包括加強虛擬資本的立法、金融體制的改革,與相關金融風險預警部門建立可持續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協作機制,深化跨境金融合作,維護金融的穩定健康運行。
3.積極探尋全球資源配置新方式,激活虛擬經濟發展基礎
現代市場經濟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體。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化,國民財富體現為虛擬資本和實際收入得總和,虛擬資本對國民財富及其分配影響越來越大,隨著虛擬資本膨脹,實體資本總額在國民財富中比重下降。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內在機制和影響,導致虛擬資本過度膨脹,虛擬資本膨脹使國內儲蓄大于國內投資時必然出現貿易順差,出現流動性過剩。國際上的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和股權投資基金等一些金融機構在次貸危機中面臨著巨額損失,進一步加劇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因此,應該進一步實現市場化改革,解放生產力。通過虛擬資本的發行和交易,引導資金流向,刺激對民營企業的投資,積極鼓勵和引導實體經濟組織尤其是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并按照效益最大化原則進行重新配置,達到資源配置的“帕累托最優”,切實夯實我國虛擬經濟良好運作的經濟基礎。
4.正確認識當代虛擬資本新發展,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虛擬資本運作模式起源于美國,我國引進的時間并不長,這是由我國的國家性質和經濟性質決定的。虛擬資本一方面可以帶動資本性生產要素快速聚集,與其他生產要素相結合轉化為強大的生產力,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是現代經濟進步的顯示表現;另一方面,虛擬資本的過度“虛擬”可以帶來市場的虛假繁榮,可能會誤導經濟宏觀調控工具的正確運用,是現代經濟矛盾和危機的說明因素。因此應建立多層次的投融資渠道,把握好虛擬資本發展的“度”, 完善法律和監管體系,減少“圈錢”行為。正確引導虛擬資本與實體經濟部門的發展方向相協調,探索開發具有避險和保值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
一個理論的價值,只有從歷史和現實的對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進入后危機時代盡管我國面臨更加復雜的國際經濟環境,我們有信心相信,在深刻挖掘并靈活運用馬克思虛擬資本及其他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我國市場經濟一定會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法]德里達.馬克思的幽靈--債務國家、哀悼活動和新國際[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
[2]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6-540.
[3]成思危.虛擬經濟論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3.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32.
[6]李曉西.虛擬經濟、泡沫經濟與實體經濟[J].財貿經濟,2000(6).
[7]趙海寬.虛擬資本及其積極作用[J].金融研究,2000(3).
[8]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29.
Inheritance and Surpassing: Re-exploration into the Theory of Marx s
Virtual Capital
Zhang Zhiyuan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 Virtual capital as the product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market economy system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basic context of the virtual capital theory of Marx and demonstrat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virtual capital essentially. Moreover,we further explore of the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virtual capital theory,which contributes to innovating the capital market innovation rationally, improves financial risk monitoring mechanism,activates the base of virtual economy,and promote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 s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 credit; virtual capital; virtual economy; financial crisis
(責任編輯:張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