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碳稅是減少碳排放的一種重要手段。碳稅開征與否的一個主要爭論在于:征收碳稅是否會加大收入差距。在制定碳稅政策時,需要考慮碳稅實施后對收入分配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權衡公平目標與二氧化碳減排效果,在體現社會公平的前提下實現節能減排的目的。
[關鍵詞]碳稅;社會福利;收入分配;效應
[中圖分類號] F810.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08-0076-03
[收稿日期]2010-06-23
[作者簡介]張景華(1982-),男,福建三明人,經濟學博士,國家稅務總局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理論與政策,稅收經濟分析。
在人口總量增加、經濟持續發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費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劇上漲,2002年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面臨著國際社會較大的減排壓力,同時在國內也面臨著對經濟長遠發展的制約壓力。隨著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的召開,碳稅征收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話題。碳稅是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極力推薦的一種減排措施。目前已經征收碳稅的國家包括英國、丹麥、芬蘭、荷蘭、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我國尚未征收。碳稅開始進入公眾視野,我國是否開征碳稅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關于碳稅的研究
碳稅引入的起因是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碳稅是指針對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稅,以環境保護為目的,希望通過削減二氧化碳排放來減緩全球變暖。對于征收碳稅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研究人員運用各種模型得出了相似的結論:征收碳稅將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出現很大程度的下降,并可獲得相應的健康利益。Mustafa和Patrick(2003)運用一般均衡模型,以歐洲經濟為代表進行分析得出:在國內各部門均分減排費用,會減輕排放限制的負擔,但由于現有稅制的影響,一些國家可能會選擇其它的分配方案,并指出稅附加費的方法被證明更有利于維持出口。Floros和Vlachou(2005)研究了碳稅對希臘制造業以及能源相關行業排放二氧化碳的影響,結果顯示碳稅能夠有效地減緩氣候變暖[1]。Goto(2005)通過一個簡化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碳稅對宏觀經濟和工業部門的影響[2]。Luke、Paul和Peter(2006)的研究通過一個可選擇的模型對比了兩種碳稅政策對澳大利亞電力生產的影響。Lee(2008)分析了碳稅和排污權交易對不同工業部門的影響,結果表明僅征收碳稅對GDP有負面影響,若同時實施排污權交易則會拉動GDP增長[3]。
國內學者高鵬飛等(2002)應用建立的一個中國MARKAL-MACRO模型研究了征收碳稅對中國碳排放和宏觀經濟的影響。研究表明:征收碳稅將會導致較大的GDP損失,存在減排效果最佳的稅率。當碳稅水平較高的時候,減排的效果并不顯著,GDP的損失卻急劇增加[4]。魏濤遠和格羅姆斯洛德(2002)利用一個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CNAGE)模型定量分析了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研究表明:征收碳稅將使中國經濟狀況惡化,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有所下降。從長遠看,征收碳稅的負面影響將會不斷弱化,對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通過征收碳稅實施溫室氣體減排,經濟代價十分高昂[5]。王燦、陳吉寧和鄒驥(2005)的研究表明,碳稅對部門產量和價格的影響主要作用在能源部門,中國實施二氧化碳減排政策將有助于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但同時也將對中國經濟增長和就業帶來負面影響[6]。張明文等(2009)利用1995年~2005年我國GDP、能源消費和資源稅樣本數據,構建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計量模型,結果表明:征收碳稅能夠提高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規模,同時對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費具有抑制作用[7]。張明喜(2010)建立我國開征碳稅的CGE模型并進行了模擬,研究發現,征收碳稅對我國的經濟影響不大,碳稅對經濟結構中各個行業的產出具有負面影響,其中對礦產采掘業的影響最大[8]。
國內外關于碳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碳稅的定義及相關概念;征收碳稅的理論支撐;征收碳稅的影響,具體來講包括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世界各不同收入類別國家的影響、對國民經濟及有關行業的影響、對民眾收入、生活的影響四個方面;實施碳稅的困難;碳稅與其他碳減排方式的對比;碳稅的征稅對象及稅率等。總體來看,對征收碳稅的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效應研究較少。
二、征收碳稅對收入分配的影響
1. 碳稅是否存在收入累退效應
征收碳稅必然會給不同的利益集團帶來不同的影響,利益的不平衡會相應影響社會公平問題。Symons和Smith(1994)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探討了碳稅對不同收入階層的影響。Cornwell和Creedy(1996)對碳稅在澳大利亞的收入分配效應研究后發現了累退的結果。Speck(1999)認為,雖然碳稅或能源稅具有一定的收入累退效應,但這種效應相對來說很小,而且效應大小還要看稅基(比如對家用取暖燃料、交通燃料等)以及改善了的環境質量對不同收入人群帶來的收益大小。多數分析結果認為,相對高收入家庭而言,低收入家庭用于燃料的支出比重較大,因而會由于碳稅的征收遭受較大的損失。但一些學者指出采用當前消費模式忽視了家庭需求對價格的反應,因為耗能產品因碳稅而價格上漲也會間接影響消費需求,提出應重新考慮分配問題研究的評價尺度,支出分析比常用的收入分析更可靠。Simon和Paul(2006)研究了如何使用包括碳稅在內的經濟手段來減少英國國內家庭的碳排放,同時又不會對貧困家庭產生消極影響。得出的結論是,首先應通過一個方案,該方案包括能源使用審計、額外的家庭稅、對在指定的時間內沒有有效節能的家庭征收印花稅、給低收入家庭提供津貼和貸款。在這一方案實施10年后引入碳稅才具有可行性。從國際經驗來看,OECD國家在開征碳稅時,基本上都遵循稅收收入中性的原則,即在開征碳稅的同時,降低所得稅、社會保障稅等稅種的收入,從而使整個稅收收入相對保持不變。通過將稅收用于削減其他扭曲性的稅收,以減少征稅的福利成本,在注重效率的同時考慮再分配效應,減少分配的累退性,減少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這種取得環境效應和收入分配效應的結果也被稱之為雙重紅利。碳稅具有輕微的收入累退性,其稅負主要由低收入家庭承擔,因為在這些國家中,低收入家庭在家用能源和交通燃料上的消費支出占收入或總支出的比例要比高收入家庭高(OECD,1995)。
從目前社會各界的反映來看,大都贊同我國對碳稅的征收。但也有人認為,開征碳稅,有可能會使得能源的價格普遍上漲,進而讓企業將碳稅稅負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在一定程度上會使普通老百姓利益受損。這就有悖于國家發展低碳經濟的初衷,也不利于政府所倡導的和諧社會的構建。甚至認為,征收碳稅會擴大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公。其主要依據在于碳稅一般對需求彈性較低的化石燃料實行普遍征收,而且較少存在減免和稅收優惠,因此碳稅一般被認為是累退的,具有分配累退性。為了擴大經濟規模,政府一般會將征收的碳稅用于資本積累,這將提高財產收益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同時征收碳稅最終會提高工資成本,使雇主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因此征收碳稅必然會擴大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差距。一些實證研究似乎也證實了這種看法,如表1所示。學者們對于這個累退效應是否存在及存在強度大小進行了深度的實證研究,并且針對不同國家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但是這些實證分析大多只考慮減排成本分布,沒有考慮環境質量改善導致的贏利分布;而且更重要的是沒有把碳稅收入的支出考慮在內,如果碳稅收入專款專用,而且大部分用于對中低收入家庭進行補貼,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因其全面征收而帶來的累退性,同時也不會對減排效果產生較大影響。

2. 彌補碳稅非均衡分配效應的措施
碳稅實施后會造成一些非均衡的分配效應。Creedy和Sleeman(2006)研究了碳稅對新西蘭消費品價格和社會福利的影響,結果表明由碳稅引起的超額邊際負擔很小,最終可以通過收入的再分配得到補償[9]。如果分配效應對那些大企業集團即排放大戶產生較大負面影響時,對其進行彌補能夠保證政策的順利實施,有較強的實際意義;如果分配效應對低收入者和弱勢群體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那么對其進行彌補就是社會公平目標的要求,這些也是公共政策的基本內容。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進行彌補。正是由于碳稅征收有可能產生的收入分配累退效應使其開征受到了多方面阻力,為此,OECD國家采取三種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盡量使這個效應最小化:征稅前的減免稅來減輕劣勢群體的負擔;征稅后的補償措施,包括稅收返還和財政補貼等;減少對收入和勞動的課稅。所以,在評價碳稅產生的收入分配效應時,應該考慮到政府對低收入家庭實行的補償措施帶來的影響以及碳稅產生的環境收益在不同收入家庭之間的分配。
三、我國開征碳稅的社會福利效應啟示
1.在我國收入分配差距形勢日趨嚴峻的特殊背景下,更需要著重考慮“征收碳稅是否會加大收入分配差距”。中國經濟已進入公平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的矛盾十分突出,要進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堅決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征收碳稅,使環境質量得以改善,獲得了碳稅收入。政府在出臺碳稅政策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整體社會福利的下降。重新調整現有利益分配格局,建立一套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將征收來的碳稅,用于地方上最基礎的環境保護工作開展,達到補償公眾利益的目的;減少對生產企業其他項目稅費的征收,從而控制企業的綜合成本,避免企業轉嫁碳稅稅負。所以政府在征收碳稅時,必須完善與財產稅和所得稅相關的稅收制度,充分發揮其調節社會公平的作用,縮小因征收碳稅而擴大的資本和勞動要素收入差距。要著力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來為擴大碳稅征收范圍提供條件。
2.碳稅的具體稅制設計還需結合我國當前特定背景。我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不同的碳稅政策對我國社會、經濟、環境等的綜合影響,并制定適宜的國家碳稅政策和必要的調整措施,努力消除其對經濟的不利影響,從而有效地利用碳稅這一經濟手段,促進我國氣候環境質量的改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完善稅制結構,在為溫室氣體排放承擔責任的國際談判中爭取更大的主動權。目前國際上實施碳稅的國家中并沒有統一的碳稅稅制設計的標準,都是在結合自身的情況具體考慮而來。如自身的能源利用狀況,預期碳稅的影響,納稅人的承受能力以及監管水平的高低等。需要一定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為條件,同時還有必要配以相關的其他經濟政策配合運行。
總之,碳稅政策實施,首先要對我國開征碳稅的效果進行預測和影響評價,尤其是對社會分配的影響效應。在出臺碳稅政策的同時,兼顧社會相關主體的利益,運用相關手段盡可能地減少整體社會福利的下降,使全社會能夠走上一條綠色環保的低碳之路。
[參考文獻]
[1]Floros N.,Vlachou. A Energy Demand and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 inGreek Manufacturing: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a CarbonTax[J]. Energy Economics,2005(27):389-410.
[2]Goto N, Macroeconomic and Sectoral Impacts of Carbon Taxation[J].Energy Economics, 1995(4): 279-290.
[3]Lee C F,Lin S J,Lewis C, Analysis of the Impacts ofCombining Carbon Taxation and Emission Trading on Different Industry Sectors[J]. Energy Policy,2008(36):723-728.
[4]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0):1336-1338.
[5]魏濤遠,格羅姆斯洛德.征收碳稅對中國經濟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2(8):47-49.
[6]王燦,陳吉寧,鄒驥,基于CGE模型的CO2減排對中國經濟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2):1621-1624.
[7]張明文.碳稅對經濟增長、能源消費與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J].技術經濟,2009(6):48-51.
[8]張明喜,張金良,譚忠富,王東海.我國開征碳稅的CGE模擬與碳稅法條文設計[J]. 財貿經濟, 2010(3):61-66.
[9]Creedy J,Sleeman C, Carbon taxation, prices and welfare in New Zealand.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57):334-343.
Analysis on Social Welfare Effects of Carbon Tax
Zhang Jinghua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axation Party School of CCP, Yangzhou 225007,China)
Abstract:Carbon tax is an important instrument to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Whether carbon tax will increase the income gap or not is the main argument of the imposition of carbon tax.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negative impact of carbon tax on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weigh the fair goal and effect of carbon dioxide missions, and realiz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on the premise of social equ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rbon tax policy.
Key words:carbon tax;social welfare;income distribution;effect
(責任編輯:張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