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全球化及先進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分布式創新應運而生。其產生根源是知識和技術已超過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并且具有技術領導者主宰國際知識分散創新的特點。文章認為有多種因素促成了分布式創新形成,包括全球化創新和跨國公司發展,發展中國家技術能力不斷提升,全球技術標準和主導設計,創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ICT技術廣泛應用,日益加深的勞動分工和供應商協同等。為適應全球化創新環境要求,企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企業必須調整其創新模式。
關鍵詞:分布式創新;創新環境;因素分析
Analysis on Form factors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under Globalization
Luo Jianyuan, Liu Guoxin, Li Xia
Management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China
Abstracts: After the 1990’s,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me into being. Th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its formation is that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has exceeded the natural resources, capital and labor as the most important production factors, with features that technology leader dominate the international dispersed innovation. This paper suggests a variety of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formation of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cluding global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rising technological capacity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leading global technical standards and dominant design, quickly innovation responding to customer needs, ICT technology widely used, increasing deepening labor division and suppliers’ collaboration and so on. In order to meet innovation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enterprises, especially technology-intensive enterprises, must adjust to their innovation model.
Key word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innovation environment, factors analysis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及廣泛應用的先進信息技術對創新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全球化意味著分布式創新[ ],從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推動市場全球化,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出現生產全球化。正如市場全球化必然最終推動生產全球化以繼續維持企業跨國競爭力一樣,隨著時間推移,在90年代后出現了以支撐生產全球化為初衷的研發全球化。至此表明,跨國公司創新活動也開始走向全球化。換句話說,從網絡視角,跨國公司的營銷網絡、生產網絡和研發網絡先后全方位地向全球延伸,并在延伸中實現相互支持、融合和升級,形成技術創新分布式骨干網絡。究其根本原因是知識和技術已超過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在創新全球化過程中,企業特別是技術密集型企業面對日益嚴峻的挑戰。一方面,高新技術與知識發揮的重要作用使企業普遍認識到獲取核心知識技術的迫切性;另一方面,經營環境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以及一些優質資源分散在企業外部,使得企業逐漸認識到通過構建網絡從外部獲取資源的必要性。當技術變化速率較快時,企業會偏重于內外部技術知識的整合,實現技術轉變和突破,以滿足企業對技術競爭力發展的需求[ ]。因此,分布式創新(Distributed Innovation)實現了充分利用全球各地分散的優質資源,特別是智力和知識資源,是大型技術大企業實現持續技術創新的新模式。
任何一種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發展與其所在的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為了深刻理解分布式創新的機理、組織和運行機制等核心內容,必須首先對分布式創新產生和發展所依賴的環境進行透徹的梳理和研究。通過文獻回顧發現,不少相關研究涉及到了分布式創新環境形成環境因素,其成果散落在不同文獻之中,缺乏系統梳理和研究,為本文留下研究分布式創新環境的空間。一般地,環境因素有內部和外部之分。關于分布式創新環境的主要內容,市場全球化、生產全球化和研發全球化缺一不可,但以知識探索為代表的研發全球化起著引領創新方向。正如西方學者認為“知識資源推動了今天商業環境變化”[ ]。另外,從新經濟角度分析,創新更多地依賴智慧和知識創新,而不是簡單地強調設備和雙手。同時,新經濟特別強調新知識、新觀念和產生新觀念的方法比大規模生產更具意義。基于上述主要原因,本文選擇全球化創新環境下生產或創造知識環境因素為主要分析對象。
二、分布式創新概念
至今,分布式創新的概念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定義。Cummings(2006)[ ]認為,分布式創新是通過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員工成功執行創意、任務或程序的創新。David O’Sullivan(2003)[ ]則指出,分布式創新是遍及或貫穿屬于組織供應鏈內、甚至特定聯盟內的一個特殊內部互聯網絡上的創新。Coombs Metcalfe(2002)[ ]則認為分布式創新是指創新所需要的技術以及相關能力在多個公司和其他知識生產機構之間分布實現的情形。在研究眾多國內外學者分布式創新成果基礎上,我國學者高小芹和劉國新(2009)[ ]認為,分布式創新是指企業內和具有合作關系(上下游)的企業之間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在不同地域,依據共同的網絡平臺進行的創新活動,這種分布式創新與集中式創新活動相比,分布式創新的組織構架、運行機制和模式、動力源泉以及產生的效應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具有不同地域性、同時性、協同性、合作性和資源共享的特征,它既是企業內部創新活動的分布式組織,又是企業外部(企業之間)創新活動的分布式合作。而分布式創新形成與特定創新環境有著密切聯系。
三、全球視角下孕育分布式創新的主要因素
1.全球化創新和跨國公司發展
傳統地,公司采用集權和地理位置集中方式管理研發活動。依據世界各地人才分布和技術創新需要,公司如今統一調整研發活動。許多公司現在面臨挑戰是建立國際的R&D實驗室網絡,以利用全球的人力資源。跨國公司發展的重要表現是不斷參與在國外基地的研發活動。目前,美國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研發國家,主導全球R&D的地位不容動搖。經合組織(2006年)完成的研究,以及聯合國(UNCTAD經貿會議2004 - 2006)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歐洲和日本在R&D有獨特優勢,中國和印度特別是在研發能力方面奮力直追。目前,全球研發呈現出以下趨勢:科技發展速度快于以往任何時候;在跨國公司所有職能中,研發的國際化程度最低,但研發國際化程度正在提升;一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在亞洲,研發速度增長最快;跨國公司重新定位研發區域,以利用國外研究人才;發展中國家的公司正在建立海外研發機構。
跨國公司是主要的外國直接投資者,其數量增加顯著。超過一半的全球跨國公司的總部設在法國、德國、日本、英國和美國。到20世紀90年代初,估計在世界上至少有3萬7千個跨國公司,附帶有17萬外國子公司。到2004年,跨國公司數目已增至約7萬個,至少有69萬外國子公司,其中將近一半位于發展中國家(聯合國貿易與發展大會UNCTAD,2005)。
在跨國公司競爭中,創新發揮著關鍵優勢作用。Cantwell (1995: 171)[ ]總結了技術領導在研發和生產國際化中重要性:“技術領導者主宰國際分散活動”。我們研究重點是有研發和國際化實力的大公司。國際研發是公司經濟活動中日益重要的現象。大型跨國公司在首選的地理區域控制增加的外國投資。隨著通訊和物流系統的改進,信息和運輸成本大幅下降。因此,跨國公司在重要市場能夠建立價值鏈中最重要活動。這包括產品和技術創新。
2.發展中國家技術能力不斷提升
在未來20年,美國認為中國和印度市場,以及香港和臺灣、韓國、印度尼西亞、南非、波蘭、土耳其、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等市場,是對未來全球經濟狀況產生重大影響的“重大新興市場”[ ]。其中,中國和印度就占了40%全球人口,屬于經濟快速增長和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
高素質知識人才數量變化顯著。印度每年的大學畢業生超過了美國,其中40%屬于科學和工程學位。中國34%的學生學習工程,另有16%集中在自然與生命科學,而美國共有14%的科學和工程畢業生[ ]。國際信息技術和溝通能力的改進已經能讓在世界任何地方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實現合作。許多亞洲國家,如印度、新加坡和中國對電信、教育和海關進行大量投資,促進地方外國跨國公司的R&D投資。
從資源的角度來看,新興市場中的許多國家仍不具備研發國際化的吸引力。但這種狀況正在改變。無論如何,人們已經認識到技術創新在經濟發展中位于中心地位。從地理位置上分析,新研發中心將慢慢地出現在形成多年的集群的周圍。
3.全球技術標準和主導設計趨勢
主導設計形成于早期開發階段,并在開發后期準確實現,最終成為產品的客觀標準。主導設計有力地支持盡快收回研發、生產和銷售費用。例如,DVD、標準鍵盤、MP3播放和USB記憶棒等產品的主導設計。同時,客戶和供應商也受益于全球技術標準化。通過加入有關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或經當地研發代表參加國家相應組織,公司根據自身優勢推出新的產品結構和技術。若不能參與標準決策過程,公司將被迫承擔昂貴的適應化修改費用,才能使其生產過程及其產品滿足他們對手施加的標準。主導設計常見作用是:降低全球市場動態;減少競爭公司數量;降低價格;所有替代產品向一個標準收斂;從以技術為導向轉為消費者效用導向。因此,企業較早地認識主導設計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4. 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
市場導向創新模式主要用于快速響應市場和客戶的挑戰,其超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技術推動/市場拉動為特點的創新概念框架。以市場為導向出現在創新早期階段,特別當研發是在不同組織進行以及需要有效知識轉移手段,并需要整合內部和外部客戶的創新力量,比如服務機構、制造商和產品用戶。
如今,管理者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獲取及保持競爭優勢關鍵要素。公司必須尊重客戶的要求。客戶不在意產品是在全世界范圍內或在本地基礎上構思而產生的。為此,許多公司實施全球化創新,以便優化投入要素(如人、思想和技術)和輸出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和工藝等。因此,產品平臺的管理成為以科技為本公司的關鍵能力。期待通過分布式創新能處理日益增加的產品復雜性和多樣性,并通過領先用戶和技術戰略聯盟等手段減少批量、產品生命時間和創新周期。
5.ICT技術實現全球知識流動及整合
(1)先進信息技術環境下獲取知識變得日益重要
首先,互聯網信息技術打破公司內部和外部世界之間的壁壘,實現信息在全球的自由傳播。同時,得益于國際電話與互聯網的費用大幅下降,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工程師能直接訪問他們最想要的世界信息。視頻會議成為交流與國際合作的有價值工具或設施。全球化背景下,知識和技能是最重要比較優勢來源。因此,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現正在大量投資培訓業務。發展中國家的研發勞動力將與發達國家昂貴的工程師進行競爭。
其次,在創新中獲取知識及訣竅具有核心重要作用。Porter (1985)認為,“信息革命正在改變競爭性質”[ ]。Simon(1997)[ ]認為,“科學沒有預先按照信息方式堆放,它組織信息和濃縮信息”。因此,全球創新組織必須有能力選擇、保留資料、工藝知識和應用知識訣竅。
全球知識創造過程日益程序化,跨國界技術合作不斷增加。一方面,跨國公司必須依靠信息手段來協調和集中跨越地理距離的知識流動。另一方面,創新地點在地理上分散是一種功能強大的機構,可以挖掘知識集群和吸收知識訣竅。
(2)技術整合成為趨勢
為了從合并產業匯聚高技術,創新合作經常要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分布式創新不僅產生必要的協同作用,而且還形成一個技術規范,以便與其他跨文化和國家的公司、學術界和政府分擔風險和分享資源。技術太昂貴不能單獨開發。競爭對手是敵人也是伙伴。挑戰在于找到形成戰略聯盟的共同點,以開發任何伙伴不能獨立開發的潛在能力。例如,自1990年以來,復雜技術產品發展表現出強勁勢頭,稱此為“技術融合”。電子與機械融合(機電一體化)、與光學(光電)及與生物學(仿生學)產生融合。產品變得越來越復雜,但是客戶看不到復雜性。在21世紀,許多公司必須在這些復雜的技術領域內進行競爭。這就要求公司具備整合多樣知識能力,而多樣知識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組織之間。管理技術融合將是公司在競爭中生存的核心競爭力。
(3)通過知識管理聚集核心競爭力
在20世紀90年代初,“資源基礎觀點”對戰略規劃產生重大影響。但現在的核心競爭力思想聚焦于開發組織資源的重要方法。在分布式創新領域,能力被視為捆綁配套的技術和技能。經過長期及痛苦的組織學習過程,分布式創新打造和提升公司競爭力所需的稀缺能力,且獲取相當耗時、昂貴,以及難以形式化和轉移。
智力資源的管理產生了研發投資的杠桿效應(leverage effect on RD investments)[ ]。常規的知識和技術方法只能有限地開發潛在智力資源。成功創新就要正確預期客戶需求、了解供給渠道詳細知識和合理應用外部技術。公司所有智力資源,內部的和外部的必須整合起來。
6.勞動分工日益加深
在今天勞動分工形式下,人們沒有時間去探索分工之外相鄰科學或技術的潛在應用。目前大概情況是,根據供應商或其他分工人員提供的現成技術,公司稍加“潤色”或改變就應用于特定目的[ ]。在很多領域中,技術有過分工程化趨勢。大多數工程師不感興趣超出其目前技術領域的內容。部門技術人員得到獎勵,普遍是因他們專業化程度高。激勵政策鼓勵他們堅持他們知道的領域,而不是冒險進入新的領域或他們自己尖端領域。
但也有例外:3M公司要求工程師利用其總工作時間的10%~20%工作時間進入新領域。公司更加密切地承擔并配合他們的研發活動。許多重大突破性創新是在高度集中性質項目中產生。
另外,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分配其有限創新資源也屬于勞動分工一種形式。如,企業研發項目,部門研發項目和區域研發項目。在研發部門,我們必須管理好激勵和協調之間平衡,這是著名的兩難困境。
7.供應商整合及協同
跨組織勞動分工日益國際化,并給開發單位與供應商之間的合作發展帶來更多挑戰。同時,信息傳遞更加容易和便捷,從而提高市場和交易透明度。這些因素為從傳統采購到供應管理戰略性轉變施加壓力,導致了整合全球采購。在大多數市場,整合供應商的技術訣竅成為一個關鍵問題。及時和持續整合上游技術供應有助于贏得供應商的長期合作。從而,供應管理成為知識應用和創新轉換的平臺。以前由研發組織實施的開發任務已經越來越多地外包給供應伙伴。全球采購不僅降低了采購成本,而且還改善產品的整體品質,以及利用世界各地的最好的供應商[ ]。例如,早期供應商參與方式(Early supplier involvement,ESI)在聯合產品開發中供應商發揮各自能力起到關鍵作用。需要注意,在采用高新技術環境下,大公司的縱向一體化轉向橫向競爭:競爭發生在價值鏈相同階段的供應商之間。
8.ICT促進形成分布式創新組織模式
信息技術正在創造一個跨越空間和地域的特殊互聯網,不僅促進產生新業務需求市場,而且出現了創新組織新模式—分布式創新模式。在這種組織模式下,工作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完成。全球團隊網絡將取代舊工作組織安排的層次模式。官僚層次組織讓位于現代、網絡化的工作安排。分布式創新是依賴有效利用ICT的高度勞動分工。虛擬創新社區、主動安排和協調良好的ICT增加分布式創新項目的效益。
在分布式創新組織模式下,傳統項目管理技術仍然重要。電子郵件和視頻會議系統不能取代面對面接觸,但企業迫切需要建立高效團隊工作軟環境。工作分解結構和競爭環境(如,創新的最大周期時間和共同目標),決定在分布式創新過程中必須采用虛擬組織形式。公司強調分散能力和組織合作形式,分布式創新將是ICT的最大受益者。
當然,以上僅從有限列舉了分布式創新生產因素,仍有其他因素沒有進行討論。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分布式創新形成背景的理解。
四、結語
在全球經濟和市場一體化環境下,復雜動態創新環境使企業創新面臨嚴峻挑戰。根據全球創新生產環境不斷變化特點,我們可以發現分布式創新發展潛力巨大和具有廣闊應用前景,它代表了未來技術創新活動一種發展趨勢。為此,企業必須適應跨越時間和空間上的約束,將外部智力資源納入自我發展的軌道,采用風險共擔、技術共享、合作研發和降低交易成本途徑,加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便能夠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們的后續研究將探討分布式創新形成環境為企業創新帶來的挑戰和對策。
[參考文獻]
[1]Chris Kelly.Does Distributed Innovation Fit with Current Innovation Theory and Policy?[J].PUBP6803 Technology Regions and Policy,2006:1-13.
[2]于驚濤.外部新技術獲取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
[3]Cuzzocrea, A.; Bellas, F. Distributed Knowledge Networks: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ding and Computing[J]. ITCC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4,(1) : 118 -123
[4]Cummings,Jonathon N.Initiative for Distributed Innovation(IDI)[EB/OL].http://www,.Distributed innovation,Org /index.php?p=overview.
[5]David O’Sullivan,Lawrence Dooley,Jiangqiang Li,Tingting Zhu.Distributed Innovation Managemnet[M].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8-9.
[6]Coombs,R.and Metcalfe,S.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Coordinating Distribute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A].In Foss,N.J.and Mahnke,V.Competence,Governance, and Entrepreneurship [C].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209-231.
[7]高小芹,劉國新. 企業分布式創新國外研究現狀[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9,(6):456-458.
[8]Cantwell, J.The Globalisation of Technology: What Remains of the Product Cycle Model?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19):155-174.
[9]Garten, J. E.The Big Emerging Markets[J].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1996,:31(2).
[10]Naisbitt, J. Megatrends Asia[M]. New York:1996.
[11] Porter, M. 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 New York,1985.
[12] Simon, H. A. Administrative Behaviour[M]. New York:1997:226.
[13]Hasler, R.; Hess, F. Management der intellektuellen Ressourcen zur Steigerung der Innovationsfauml;higkeit[A]. In Gassmann, O.; von Zedtwitz, M.(Eds.): Internationales Innovations management: München[C].1996:157-174.
[14] Rubenstein, A. H. Managing Technology in the Decentralized Firm[M]. New York, Toronto, Singapore: Wiley,1989.
[15]Grove, A. S.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M]. Boston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