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應以某年城鎮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業者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作為衡量指標,并充分考慮家庭人口和物價變動因素。通過計算1996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每一就業者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并對照2005年以來的兩次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調整情況,發現兩次調整均存在一定滯后性和扣除不足性,影響了居民的消費支出。在充分考慮家庭人口和物價變動因素條件下,通過構建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動態測算模型,測算結果是,我國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比較的合理數值分別應為2,500元、2,650元和2,850元。
關鍵詞: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動態測算模型
中圖分類號: F812.4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10)12-0073-05
近幾年,國內不少學者對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開展了定量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但仍然未使該問題得到各方面較為滿意的解決方案。研究方法上有基數分析法、因素分析法 [1]并考慮了家庭人口等因素,但其所用的衡量指標是全國或地區平均個人全部消費支出,而非個人工薪收入所對應的消費支出,而且未進行分組,結果會使高收入戶消費支出扣除不足。也有采用傳統方法測算的 [2][3],但均未解決基期扣除額的確定問題。而對目前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究竟多少合適的問題有不同答案,有3,000元、5,000元、9,000元等等五花八門的答案,有必要提出令各方比較滿意的具有可操作性解決方案。
本文的邏輯思路是:以某年城鎮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②作為衡量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通過計算1996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每一就業者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對2005年以來的兩次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調整情況作出評價,并在充分考慮家庭人口和物價變動因素條件下,構建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動態測算模型。
一、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測算的基本內容
(一)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測算的依據
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衡量指標:某年城鎮居民最高收入家庭每一就業者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Zn,7)。依據:
1. 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人主要是城鎮居民,本測算暫不考慮農村居民。
2. 設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的出發點是基于就業納稅人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日常生活支出是其獲得工薪所得而要付出的成本費用,應該在征稅之前扣除。
3. 按我國傳統和法律規定每個就業納稅人對家庭都負有贍養老人、撫養未成年人和其它喪失勞動能力人員的責任,他們的日常生活支出必須由其家庭就業者分擔,每一就業納稅人的費用扣除標準還必須增加這部分費用扣除,考慮家庭因素,體現公平原則。
而根據我國現行統計制度規定,城鎮家庭消費性支出是指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支出,包括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和通信、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居住、雜項商品和服務等八大類支出。
4.一般說來,收入不同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標準不同。收入低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標準比較低,而收入高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標準比較高。根據我國現行統計制度規定,采用抽樣調查方法對城鎮家庭收入分組。將所有調查戶按戶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隊,按10%,10%,20%,20%,20%,10%,10%的比例依次分成:最低收入戶、低收入戶、中等偏下收入戶、中等收入戶、中等偏上收入戶、高收入戶、最高收入戶等七組。因此,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必須以最高收入戶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標準確定,否則就會出現某些收入戶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費用不能完全扣除的不公平情況。比如以中等偏上收入戶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標準作為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則高收入戶和最高收入戶組就業納稅人的日常生活支出費用肯定不能完全扣除。但以最高收入戶組就業納稅人工薪收入負擔的日常生活支出費用確定的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則可以讓所有就業納稅人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日常生活支出費用完全扣除。
(二)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測算的數據來源、指標、測算方法及公式。
1. 數據來源
本測算方案所需的所有基礎數據均來自國家統計局1997年~2008年出版的《中國統計年鑒》數據(下文不再單獨注釋),具有較高的權威性和可靠性,不必組建新的數據收集系統。
2. 數據指標
(1)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Z'),并以Z'n,f表示某年份某分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n為年份,f為組別。如1999年全國和最低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標示為Z'1999,0和Z'1999,1。以下其它指標類推;
(2)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R'),并以R'n,f表示某年份某分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
(3)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F'),并以F'n,f表示某年份某分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
(4)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工薪收入(G'),并以G'n,f表示某年份某分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工薪收入;
(5)消費水平增長率(S'n),消費水平增長率=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指數-100%,城鎮居民消費水平指數以上年為100%,按不變價格計算,充分考慮物價變動對消費水平的影響。
3.測算方法
本測算方案采用傳統的簡單統計方法,簡單、直觀且結論可信度高。
4.測算公式
本測算方案所用的基本測算公式(靜態測算公式)是:
Zn,j= Z'n,j×R'n,j× G' n,0/12F' n,0
二、1996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每一就業者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的計算
(一)原始數據整理
根據1997~2008年《中國統計年鑒》數據整理出1996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年人均消費性支出(Z')、每一就業者負擔人數(R')、人均全部年收入(F'),城鎮居民家庭全國人均工薪收入(G'n,0),并計算出工薪收入占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全部年收入的比重(G'n,0/F' n,0),這一指標用以將表1各組的年人均消費性出中應由工薪收入承擔的部分提取出來,具體見表1、表2、表3和表4。
(二)簡要計算過程與結果。
對表1、表2和表4的數據按公式Zn,j= Z'n,j×R'n,j×G' n,0/12F' n,0計算,得出1996年~2007年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每一就業者應由其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Z),具體結果見表5。
三、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調整的評價
(一)800元階段
2005年10月之前,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為800元。從表5黑體數字可發現,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全國平均組在2004年(Z2004,0)已達到811.6元,2005年(Z2005,0)已達到921.1元,高出扣除標準121.1元;中等收入戶組在2005年(Z2005,4)已達到817.2元,與扣除標準基本適應;中等偏上戶組在2004年(Z2004,5)已達到888.8元,2005年(Z2005,5)已達到1,007.8元,高出扣除標準207.8元;高收入戶組在2002年(Z2002,6)已達到921.0元,2005年(Z2005,6)已達到1246.0元,高出扣除標準446.0元;最高收入戶組在2000年(Z2000,7)已達到875.4元,2005年(Z2005,7)已達到1881.2元,高出扣除標準1,081.2元。由此可判定,800元的費用扣除標準,在1999年之前可以讓所有組別的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得到完全扣除,而2000年之后則相繼使最高收入戶、高收入戶、中等偏上戶、中等收入戶組月消費性支出得不到完全扣除,尤其是最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組不能得到扣除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比較嚴重地影響他們的基本生活消費支出。結合表6黑體數字可以發現,按照這一標準,全國平均城鎮居民每一就業者月均要為家庭獲取的工資收入2002年(F2002,0)為918.4元,已進入納稅范圍。到2005年時,中等偏下戶組(F2005,3)為823.9元,已完全進入納稅范圍,相當于80%的城鎮居民就業者進入了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納稅范圍。因此可以判斷,至2005年初期,800元的費用扣除標準確實已嚴重滯后,一定程度上擠占了納稅人的生活消費支出。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2005年(Z 2005,7)1,881.2元得到完全扣除的標準來判斷的話,2005年比較合理的費用扣除標準應是1,850元,這樣就只有最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進入納稅范圍。
(二)1600元階段
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提高為1,600元。從表5可發現,這一費用扣除標準只有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2005年(Z2005,7)1,881.2元得不到完全扣除,其它組別均可得到完全扣除。但結合表6可以發現,按照這一標準,全國平均城鎮居民每一就業者月均要為家庭獲取的工資收入2007年(F2007,0)為1,612.0元,中等偏上戶組2007年(F2007,5)為1,800.0元,已進入納稅范圍,相當于40%的城鎮居民就業者進入了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納稅范圍。因此可以判斷,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期間,1,600元的費用扣除標準滯后比較嚴重。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2007年(Z2007,7) 2,163.8元得到完全扣除的標準來判斷的話,2007年比較合理的費用扣除標準應是2200元,這樣就只有最高收入戶和高收入戶進入納稅范圍。
(三)2,000元階段
2008年3月至今,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提高為2,000元。從表5可發現,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2007年(Z2007,7) 為2,163.8元,已不能得到完全扣除。如果以2003年至2007年5年的城鎮居民年均消費水平增長率7.1%推算,2008年和2009年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分別為2,317.4元和2,482.0元,仍然有相當比例得不到扣除。如果以使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得到完全扣除的標準來判斷的話,費用扣除標準2008年應為2,300元、2009年為2,500元比較合理。
四、我國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動態測算模型的構建
動態測算模型:Zn+2,7= Zn,7× (1+S' nn-4)2
n+2為測算年,n為基期年,n-4為基期年的前第4年,Zn+2,7為測算年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Zn,7為根據基期年當年的實際統計數據按靜態測算公式計算所得到的最高收入戶組城鎮居民家庭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數據,S' nn-4為基期年的前第4年到基期年5年的城鎮居民年均消費水平增長率。
應用:比如測算2009年的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可根據2007年的統計數據,用靜態測算公式Z2007,7= Z'2007,7×R'2007,7× G' 2007,0/12F' 2007,0測算出Z2007,7(為2,163.8元),并計算出2003年至2007年5年的城鎮居民年均消費水平增長率S'20072008(為7.1%),便可測算出Z2009,7為2,482.0元。為使實踐中便于操作,可采取以50為單位,“四舍五入”,對Z2009,7取50的整數2,500元作為2009年的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
設計理由:2009年的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必須在2008年底之前確定并公布實施,而此時2008年的有關數據均還未統計出來,可用的最新年統計數據是2007年的。這樣設計既可以保證測算所需數據的可獲得性,又可以使結果盡可能接近實際數。
為了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和便利性,也可以將模型修改為:Zn+m,7= Zn,7× (1+ S'nn-4)m,固定基期為第n年,m≥2。如固定2007年為基期年,取m =3,4……,以Z2007,7和S'20072003測算2010年的Z2010,7為2,658.2元、2011年的Z2011,7為2,847.0元……的數據,再采取以50為單位,“四舍五入”,則2010年和2011年的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分別應為2,650元和2,850元。但隨著預測期遠離基期的時間越來越長,預測值與實際值的誤差會越來越大。因此,每間隔一定年份后應按前一種方法采用實際統計數據實施矯正。
五、需要改進的方面
表6各分組城鎮居民每一就業者月均要為家庭獲取的工資收入(Fn,1)……(Fn,7)是由表2、表3和表4.(G' n,0/F' n,0)數據換算出來的,由于G' n,0/F' n,0是當年全國平均值,換算出來的(Fn,1)……(Fn,7)與表5.的城鎮居民家庭全國及分組每一就業者應由工薪收入負擔的月消費性支出比較來確定納稅范圍會有一定誤差。主要是由于統計數據的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由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構成,其中工薪收入在不同分組中所占比重可能不一樣。但由于表1.和表2.的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現成數據。因此,這并不影響工薪所得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標準的測算結果。如果國家統計局未來能將城鎮居民家庭各分組人均工薪收入直接統計公布便可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