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貿易政策特別是出口導向型政策,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起到了顯著的促進作用。但是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壓力下,美國等國家指責人民幣匯率低估,認為這是中國巨大貿易順差的根源,使得我國貿易政策的空間受到制約。而產業政策通過提高現代產業部門的相對利潤促進經濟增長,避免了與匯率低估以及貿易順差可能存在的直接聯系。因此更好運用產業政策,既有利于我國自身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又可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國際環境。
關鍵詞:金融危機;貿易政策;產業政策
Room for China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From Trade Policy to Industrial Policy
Geng Nan
(Graduate School,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Trade policy especially export-oriented policy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Howe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global economy rebalance, the US attributes large trade unbalance to RMB depreciation, restricting the room for China’s trade policy. Industrial policy contribute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increasing modern industry’s relative profits, which avoids possible direct link with the exchange rate devaluation and trade surplus. To better apply industrial policy is in favor of economic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better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rade policy; industrial policy
一、引言
世界經濟逐漸走出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面臨兩方面的沖突。一方面,尋求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和防止貿易保護主義需要避免世界經濟出現大的經常賬戶不平衡。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回升要求保持其可貿易商品在全球所占份額具有競爭力。目前這兩方面沖突的焦點集中在中美經貿關系上。美國指責中國低估人民幣,并認為這是中國巨大貿易順差的根源。但是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長和均衡貿易賬戶并不是沖突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貿易順差的大小,也不是出口規模,而是現代經濟部門的可貿易產品的產出,而這些產出的增加可以是無限制的,只要同時內需足夠的擴大。
低收入國家之所以貧窮很重要原因是他們的資源太少用于現代高生產率的生產部門。當經濟結構調整,從低生產率的傳統部門向高生產率的現代部門轉移,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加快。但是由于現代部門成本高市場環境嚴峻或者制度障礙,這種轉變往往不能是市場自發自動完成的。有時候這種升級收到阻礙,是因為國內儲蓄不足和資本成本過高,這會使得投資和結構改革受到阻礙。但是更典型的問題是現代部門私人和社會回報的巨大差距,這些部門容易有溢出效應,協調失敗以及法律和制度缺陷。上述弱點都是很難短期內克服的,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他們都是經歷了幾十年甚至幾百年才完成轉變的。【1】
所以,通過消除市場失靈和改善制度來直接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很好,但是實際上這樣的做法不太可行。如前面所述,成功國家都采取了通過提高現代化產業相對利潤,間接消除這些障礙的經濟增長戰略。而對可貿易品的補貼戰略不需要與匯率低估以及貿易順差相關聯。所以,直接補貼可貿易品而不是通過匯率來達到間接補貼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面臨的兩方面的沖突。【2】其實匯率手段也相當于對國內可貿易品的消費征稅。能夠提高可貿易品利潤的途徑很多,比如減少不可貿易品的成本,但是最為適當的選擇可以認為是產業政策。金融危機使得我國貿易政策的空間受到制約,今后更好運用產業政策,不僅對于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加和諧的國際環境,而且有利于我國自身的經濟結構的調整。
二、產業政策對可貿易品的補貼的一般均衡分析
將經濟體分為兩個部門,分別是可貿易品和不可貿易品部門,將不可貿易品的價格作為單位1,設為1。
經濟體的需求方程表示為: ,其中 代表總效用, 代表可貿易品的相對價格,也即實際匯率。供給方用GDP或者國民收入來表示。方程為: 表示。為了厘清可貿易品生產補貼 ,這樣的補貼直接效應是增加可貿易品供給的價格,因此方程被重新寫成 ,而指出方程不變。經濟中一般均衡可以被表達為3個等式:
首先注意用可貿易品的價格對 的部分分解,
得到:(1)
第二個關系是支出與收入相等:(2)
假設補貼是通過一次性稅收獲得,所以私人部門可支配收入是GDP減去用來補貼的稅收收入。方程(2)最后一項等同于稅收收入。
最后,市場可貿易品的一般均衡是:(3)
其中, 是對可貿易品的希克斯需求。根據瓦爾拉斯法則,(2)和(3)方程式保證了市場的不可貿易品也同時達到均衡。這三個方程式決定了三個內生變量 , 和 。
從(1)中很顯然,可貿易品產出僅僅決定于它的供給價格, 。如果價格因為補貼上漲,則供給的反應就是會正向的。
比較靜態分析得出:
為了理解這個方程,分兩種情況來分析:
第一種情況,當 =0時,依據支出方程和收入方程自身性質,得到 在這種情況下正負不確定,也就是說實際匯率升值不會完全抵消補貼的效果。
第二種情況,當0時,從公式最后一項可以看出,收入效果則會顯現。因為 為正,所以第二個方括號的符號不確定是正負,但是從通常的情況來看, <1,所以 仍為正。
基于以上分析,加強對可貿易品生產的激勵,并且即使提供盡可能大的補貼,也不會對世界貿易的不平衡產生溢出效應。這種補貼可貿易品的產業政策與本幣低估不同,因為貨幣低估相當于對國內可貿易品的消費征稅,而對可貿易品補貼,并同時采取保持外部平衡的宏觀經濟政策,則會刺激國內可貿易品的消費。
三、產業政策理論和實踐的歷史發展以及對其的爭議
(一)產業政策理論和實踐的歷史發展
原則上說,實施產業政策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中國在后危機時代經濟發展空間這一問題,所需要做的是提高現代產業中產品的利潤。這些產品面對大量信息外部性或者協調失效,或者受到不完善制度環境的影響很大,這些都是產業政策應該解決的問題。稅收減免,直接融資,工資補貼,投資補貼,出口加工區等是已經實施的產業政策。這些產業政策的特點是它們針對特定目標或者行業,因此對一些部門有利而對其它一些部門不利,對某些部門有利是建立在對其它部門造成損害的基礎上的。這樣的產業政策容易招致爭議,但是如果產業政策的目標足夠廣,即關注將一國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外擴張的新產業,那么產業政策潛在的擴展空間是很大的。
產業政策相對于貨幣低估的優勢是它更加靈活和能夠區別對待。傳統的可貿易品,例如初級產品和一國已經成熟的工業產品不需要補貼,而可貿易品的消費也不需要收稅。另外,在某種意義上對現代部門的可貿易品的補貼能夠溢出到其他國家,即使可貿易品的凈供給總體上沒有增加,那些有針對的供給也會增加。對于沒有采取產業政策的國家,會增加他們的成本,所以只要所有國家都采取對自身最優的產業政策,則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競爭。
關于產業政策的爭論長期以來一直存在于理論界和決策者中,表1列出了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關于產業政策的不同時期的主要觀點【3】:
(二)目前對產業政策的爭議
對于產業政策的爭議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方面。一是政府不可能選擇最佳的目標,因為他們缺乏足夠的信息,即使可以做出最優的選擇,實施過程中也會出現尋租和腐敗。但是,要求政府永遠能夠在產業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選擇出正確的對象,這種標準是不現實的。考慮到不確定因素,錯誤總會難免;那么更有意義的是,政府能夠識別出并且在需要時做出調整,而對政府的這種要求可以通過制度設計來實現。【4】至于腐敗問題,的確是很大的風險。但是產業政策并不是政府政策會產生腐敗的唯一領域。教育政策、稅收政策,以及其他領域等等都有腐敗的風險,但是沒有要求政府停止征稅等,而是采取更好的機制設計來減少和避免。對于產業政策也沒有特殊之處,同樣,制度設計是保證產業政策更好實施的關鍵。【5】
二是WTO的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這也是對于產業政策應用最大的外部阻礙。協議禁止用財政支出補貼出口活動的形式。更為嚴重的是,它同時提出禁止能夠實際起到增加出口的補貼,除了最不發達國家都不能夠對這個規定豁免。這一規定會造成很多只是為增加可貿易品國內供給的產業政策都不允許使用。【6】在實踐上,許多具體情況可以談判,但是這一條款的意義并沒有得到實踐的檢驗。只要各國可以自由適用貨幣政策如本幣低估來促進工業化,以替代產業政策,WTO的約束就不會起到很大作用。因此,可以通過低估本幣來達到變相補貼可貿易品的效果,但是同時又遵守WTO的規則。【7】
總的來講,補貼與進口壁壘不同,它是具有創造貿易的效果的。一個國家補貼出口品相當于向世界經濟送出一個禮物。因為補貼結果是更多供給和更低價格。WTO的補貼和反補貼協議排除了一個促進經濟多樣化和結構調整的次優政策。它卻使得匯率低估成為了一種允許的替代手段,更為不利的是,它會帶來貿易保護作為抵擋工業品進口。如果要對貨幣更加嚴厲的監管,則需要放松對產業政策的管制。【8】
四、金融危機后各國產業政策的新特點
(一)發展清潔能源技術,推動產業升級
發達國家已經在新能源、環保政策方面做了較多投入,以在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帶動產業中占據優勢。金融危機之后,發達國家無法繼續靠消費支持增長,經濟振興必須依靠增加投資在經濟中的比重,而新能源、環保政策有利于發達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只有當新的技術革命孕育出新的支柱產業之后,私人投資才可能再度高漲。新能源、環保技術的領先,也可以成為制約其他國家發展的有效手段。奧巴馬政府在汽車產業中力推新能源政策。如每年將汽車燃料經濟標準提高4%,推廣使用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力爭于2015年達到100萬輛,2010年前實現美國聯邦政府購買的車輛中一半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或電動汽車。而且不僅在汽車產業中推廣新能源,還有更為龐大的新能源計劃,主要內容包括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實施節能計劃和提高能源效能等。新能源政策要求到2012年美國電量的10%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發展核能,設立國家建筑物節能目標到2030年所有新建房屋都實現“碳中和”或“零碳排放”,到2020年將美國能源部預測的電能需求水平降低15%等。日本在其“低碳革命”領域,目標是普及太陽能發電和節能環保制品,采用“以舊換新”補貼手段,加快公車、私車更換為環保車,采取“5%環保積分”回饋購買節能家電辦法,促進節能制品廣泛使用。并且提出將于2020年實現太陽能發電規模擴大20倍的“世界第一太陽能計劃”和在全球率先普及電動汽車的計劃,以及在2030年努力實現新建造的公共建筑物廢棄物零排放目標。
(二)把創新能力建設作為核心內容
金融危機以后,各國的教育、培訓與研發成為現代產業政策理論的重要議題,創新科技發展成為推動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另外還提高公共教育與科研能力,促進產學研合作,加速創新成果商業化進程等,以期提升社會創新能力,進而保證經濟的增長。在這一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一方面體現在確立創新發展的制度環境,另一方面,通過加大教育等公共投入的力度,支持一些外部收益較高的創新部門的發展,從而產生全社會性的創新動力,保證經濟穩定增長。比如,歐洲發展 “綠色技術”,計劃在2013年之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用于“綠色經濟”的發展,將其水平提高至全球領先地位。歐盟2009年的預算向創新與就業等方面傾斜,其中用于科研和創新方面的預算增長了10%以上。
(三)從以供給為主要手段轉向綜合利用供需兩方面政策
在金融危機時期,各國政府紛紛通過公共采購刺激經濟,保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奧巴馬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幾乎涵蓋美國所有經濟領域,資金總額中約35%將用于減稅,約65%用于投資。隨著世界經濟恢復,各國已經逐漸結束只采用許可證、直接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而是偏重于綜合運用公共采購手段,引導社會投資的方向,消除創新主體所面臨的不確定性,分擔其創新成本,或利用公共采購創造一個自由市場無法在短期形成的需求規模,從而保障企業的創新行為能獲得足夠的經濟利潤,以刺激企業創造行為的發展,推動社會創新能力的提升,進而保持整個社會的可持續增長。此外,由于擔心經濟危機進而演化為失業危機,各國對吸納勞動力較多的中小企業也給予了較多支持。在避免中小企業大量破產和防止銀行業陷入不良債權方面,大多數財政專項支出用于普通百姓和大量的中小企業。
五、對中國產業政策制定的建議
第一,發展以低碳經濟為中心的綠色經濟作為新一輪經濟增長點。包括低碳產業集群規劃試點并逐步推廣,其中重點發展低碳排放的基本發電方式—核電與水力發電,提高機械利用燃料的利用率,開發新低污染能源。研究低碳產業集群體系規劃,并確立低碳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作為重點產業領域。編制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產業集群地區的交通與物流規劃,市政設施規劃以及擴大產業集群地區的系統規劃等。此外,加強產業集群地區中小企業節能減排工作,一方面要發揮全國性中小企業協會、行業協會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發揮產業集群地區行業協會的作用,形成縱橫交錯的組織體制。
第二,改革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以期更利于節能工作的開展。原有稅收優惠政策內容過多地局限于某地域、某行業、某企業、某項目等,政策的宏觀導向作用不明顯,需要將稅收優惠政策作為一種特殊的財政支出,著眼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與可持續發展,強調其政策的宏觀導向、示范作用。其優惠內容主要體現在支持特殊產業的發展上,達到鼓勵企業節約能源、降低能耗的目的。
第三,提高出口附加值,改變低成本競爭的狀況。長期以來,我國依靠勞動力比較優勢,付出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使發達國家保持經濟發展和較低的物價,但是同時還要承受著發達國家反傾銷和貿易逆差等方面的指責。金融危機的爆發,對我國原有的發展模式是很強的沖擊,但是也為我國提供改變這種狀況的機遇。基于此,我國應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和發展自主技術,進行產業升級,提高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特別要注重建立我國的自主品牌,改變允許外國企業并購我國優質企業,以外國品牌取代我國品牌的做法。
最后,注重內外需求的平衡。金融危機前中國主要依靠外需拉動經濟增長,這種模式在保證GDP較快增長同時也帶來很多弊端,也是不可持續的。在全球經濟收縮和消費下降的背景下,應加快醫療、教育、福利服務等社會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民營企業的財稅、信貸支持;也要重視平衡發展外資企業和國內企業的產業政策,避免過度依賴外商投資。發展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調整利益格局以啟動國內需求,才能扭轉經濟增長與就業崗位過度依賴外部市場的格局。
參考文獻:
[1]Hausmann, Ricardo, Dani Rodrik and Charles F. Sabel. Reconfiguring Industrial Policy[Z].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2007.
[2]Hausmann, Ricardo and Dani Rodrik. Doomed to Choose: Industrial Policy as Predicament[Z].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arvard University, 2006,9.
[3]Naudé, W. A. Industrial Policy: Old and New[C].WIDER Working Paper 106.Helsinki: UNU-WIDER,2010.
[4]Rodrik, D. Industrial Polic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R]. CEPR Discussion Paper 4767. Lond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2004.
[5]Chang, H.-J. Industrial Policy: Can We Go Beyond an Unproductive Confrontation[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9 World Bank ABCDE Conference, 22-24 June. Seoul,2009 .
[6]Ul Haque, I. Rethinking Industrial Policy[R]. UNCTAD Discussion Paper 183.Geneva: UNCTAD,2007.
[7]Lall, S. Selective Industrial and Trade Polic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ssues[A]. In C. Soludo, O. Ogbu, and H.-J. Chang (eds), The Politics of Trade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Africa: Forced Consensus?[C]. Africa World Press IDRC, 2004,4-14.
[8]Weiss, J. Industrial Polic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Z].Paper presented at the UNU-WIDER, UNU-MERIT and UNIDO Workshop on Pathways to Industri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New Challenges and Emerging Paradigms ,2009,1022-23.
[收稿日期]2010-11-02
[作者簡介]耿楠(1981-),女,天津人,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