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經濟與金融的關系日益密切,農村金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也逐步處于核心地位。通過闡述日本、韓國和孟加拉三國各自農村金融支持的特點及經驗,總結出相應的五點啟示。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支持;經驗;啟示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Rural Financial Support
Zhou Caiyun
(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East China Jiao Tong University, Jiangxi 330013, China)
Abstract: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rural economy is that the relations between rural economy and finance are close day by day, and the rural finance is progressively in the key position in the rur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by describing the experience of financial support in rural areas in Japan, South Korea and Bangladesh, we sum up five corresponding enlightenments which are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ural finance.
Key words: rural finance; financial support;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
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新世紀我國的重大方略。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然而,解決好“三農”問題的許多措施都與資金的投入密切相關,這就要求農村金融體系能夠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十一五綱要》已明確指出:“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范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發揮農村信用社的支農作用,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可以說,農村金融對我國農村經濟的配置具有先導和運載效應,實現“三農”的和諧發展要求離不開金融的鼎立支持。本文首先簡要介紹日本、韓國和孟加拉的農村金融支持的經驗,并在此基礎之上總結出相應的啟示,這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農村金融事業的發展有所助益。
一、國外農村金融支持的經驗
1.日本的農村金融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為了順應農業發展與現代化的客觀需要,日本的農村金融事業得
到了迅速發展壯大,并逐步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合作金融體系,同時,日本的農業保險體系也成為其農業穩定而持久增長的一個重要保護途徑。
(1)日本的農村合作金融。日本農村合作金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0年的產業組合,而現代農村合作金融開始于1943年農協的成立。日本農村合作金融不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是依附于“農業協同組合”(簡稱“農協”)。農協系統是按照農民自愿、自主的原則登記成立的。它主要由三級組成:最基層的是農業協同組合,直接與農戶發生信貸關系;中
間層是信用農業協同組合聯合會,在基層農協和農林中央金庫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最高層的是農林中央金庫,為中央一級。日本農村合作金融體系中的三級機構之間不存在行政隸屬關系,互相之間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但是上級組織對下級組織負有管理和服務的責任,在下級組織資金發生困難時,上級組織應子以支持。
(2)日本的農業保險體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影響,日本的氣候變化較大,給日本的農業帶來巨大的損失。為此,日本政府為了應付自然災害給農業帶來的后果,以保障農業再生產的經營穩定,采取了農業保險以支持農業的發展。①保險形式。國家通過立法對主要的關系國計民生和對農民收入影響較大的農作物和飼養動物實行法定保險。其他作物和飼養動物實行自愿投保。根據立法規定,農戶參加保險僅承擔很少一部分保費,大部分保費由政府承擔。②保險類別。日本農業保險的類別幾乎涵蓋了日本主要農產品、種植業和畜牧業的五類險種。農民加入這五類險種都會享受政府不同程度的保費補貼。③保險費率。日本計算農作物保險費率依據的是每個府前20年的實際損失率。標準保險費率則由農業部根據前20年的損失率資料為每個府厘定。為了確定保險費補貼額,以及需要政府分保的范圍,一般把標準
保險費率的計算分為三部分:正常保險費率、異常保險費率和超常保險費率。同時,為了減少農民保險費用,日本政府對農業保費補貼的比例按費率不同而高低有別,費率越高,補貼越高。費率在2%以下政府補貼50%,費率在2%~4%之間,政府補貼55%,費率在4%以上政府補貼60%[1](p98)。
2.韓國的農村金融
20世紀60年代初,針對韓國較差的經濟狀況,韓國政府從1962年開始制定并實施了以出口導向戰略為主體重點發展工業和推進工業化的第一個(1962-1966)和第二個(1967-1971)五年發展計劃。這兩個五年計劃的成功實施,人均GDP番了兩番,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步伐迅速加快。但與此同時,“農業及農村發展滯后”問題也日漸突出,工農業發展嚴重失調,城市居民和農民的年平均收入水平差距拉大。在這一背景之下,1970年4月22日,韓國總統樸正熙在他所召集的全國地方政府負責人的會議上極力倡導“勤勉、自助、合作”為基本精神的建設新農村運動,由此開始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
(1)韓國農協銀行。韓國農業協會聯盟是以1961年成立的綜合農協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并且是由上而下擴展起來的。韓國法律中正式規定韓國農協銀行對于農業發展是一個特殊的銀行,它通過財政業務所累積的基金用于支持農民和農業銷售系統,從而使消費者和農民同時受益,因此韓國農協銀行被稱作社會的公共事業機構。
韓國農協銀行還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基金。到2001年5月末,韓國農協銀行為農事活動提供了大約61兆韓元基金,相當于政府為農事活動提供60.3%[2] 。韓國銀行盡其所能通過提供農業管理發展基金及發放政策貸款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目前,韓國農協銀行已達1,088個,遍布農村,會員已達237.1萬人。
(2)農業政策性銀行。1961年,根據《農業協同組合法》,韓國在原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與韓國農業銀行合并的基礎上,成立了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充當政府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該金融組織共擁有1,404個基層農協組織,在全國15個省(市),155個縣和564個地區設有派出機構。韓國政府對農業發放的低級政策性貸款,90%以上是通過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及各級農協轉貸給農民的,1987年該會農業貸款額高達5.6萬億韓元(1美元兌換825韓元)[3]。同時,韓國農業政策性貸款范圍廣、種類多、期限結構也比較齊全。農業生產經營貸款期限在1年以下,農產品價格安定基金貸款期限1年~3年,財政農業中期貸款期限10年~20年。韓國農業政策性貸款實行優惠利率,一般年利率5%~8%,低的如財政農業中期貸款利率僅為3%,高的如地域名特產品開發貸款利率為11.5%,而同期商業性貸款利率一般為12.5%[4] 。
3.孟加拉農村金融
孟加拉國85%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據世界銀行統計,孟加拉約有5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34%的人口生活在極貧線以下。國民經濟主要依靠農業,加快農業發展速度、增加農業資金支持就顯得尤其重要。鄉村銀行雖然稱為“銀行”,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最初是由默罕默德.尤諾斯(Muhammad Yunus)教授經過考察實踐,逐漸發展起來的。1976年,鄉村銀行首先在孟加拉的Jobra村得以創辦,1983年當局允許其注冊為銀行。下面,我們將簡要地考察鄉村銀行的組織結構、發展模式和資金來源特點。
(1)鄉村銀行的組織結構。鄉村銀行具有典型的層級組織結構,包括鄉村銀行自身組織結構和借款人組織結構兩個相互連接的部分。首先,設在首都的GB總行構成自身組織的第一個層次,分布在各地的分行構成第二個層次,每個分行之下有10個左右的支行,支行是GB的基層組織。其次,借款人組織由“會員-聯保小組-鄉村中心”組成,這構成GB運行的基礎。
(2)鄉村銀行的發展模式。在鄉村銀行發展的歷程中,經歷了所謂“傳統模式”的第一代鄉村銀行和稱為“廣義化推廣模式”的第二代鄉村銀行兩個階段。鄉村銀行的傳統模式向客戶提供標準化的、操作簡單、規則明確的金融產品,而這一模式的缺點是缺乏靈活性,在客戶出現違約的情況下,缺乏可行的補救措施。第二代鄉村銀行模式克服了傳統模式缺乏靈活性的缺點,旨在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做的更為周到的金融服務。首先,第二代鄉村銀行模式之下,小組成員之間不再承擔連帶擔保責任,小組成員也可以一起得到貸款。小組的作用減弱了,成員之間更多是互相幫助,并以道德約束互相督促按時還款;其次,貸款具有較靈活的期限,分期還款計劃可以靈活處理,每次還款額度可以不等,期限也可以變化,借款人可以提前償還所有貸款;再次,在發生違約的情況下,可以在借貸雙方協商的基礎上將貸款調整為“靈活貸款”;最后,第二代鄉村銀行取消了小組基金。
(3)鄉村銀行的資金來源。早期鄉村銀行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孟加拉政府的低息貸款,以及國際援助。19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鄉村銀行運作的逐步順暢,依托自身的力量在漸漸增強,如成員儲蓄、成立相關基金,甚至自己還可以發行債券籌資,資金的來源渠道更為廣泛(見表1)。
可以說,孟加拉鄉村銀行作為全球范圍內小額信貸的先驅,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截至目前,鄉村銀行業務已經覆蓋了孟加拉全國64個縣中的60個,共有15個分行,122個支行,1,173個營業所;借款人組織機構有會員中心6.8萬個,小組50萬個,會員250萬個。同時,孟加拉鄉村銀行被譽為世界效益最好的扶貧模式,并且還款率高達98.89%。
二、國外農村金融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農村金融的改革雖然已歷經幾十年,取得了長足進步,金融總量不斷增長,形成了相對完善的農村金融體制,建立起了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以及郵政儲蓄機構在內的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同時,法律制度也不斷健全、誠信建設日益完善。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國際視野的比較分析,這將可能導致我們的改革措施失去一定的航標。盡管上述三國國情不同,措施各異,但由于它們都是來自亞洲,存在許多共性和相通的經驗,學習并加以借鑒,將對我國農村金融未來的發展必將起到一定積極的作用。
1.政府資金的大力支持
農業和農村經濟存在著許多先天性不足,其發展需要政府予以大力支持,這一點在國外的實踐也得以證明。韓國新村運動是由政府啟動的綜合性鄉村發展運動,政府作為啟動者、組織者和主要投資者,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的組織領導體系。與此同時,為了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韓國政府設置了水利資金、新農村綜合開發事業資金、扶持貧困資金等農村建設的專項資金和穩定的農產品價格基金、促進農業機械化基金、農漁村地域開發基金等。資料顯示,從1970年~1980年的十年間,韓國政府財政累計向新村運動投入2.8萬億韓元,農村開發項目費用增加了7.8倍,中央和地方財政投資合計增加82倍,政府開支中農業所占的比例也由4%上升到38%。
2.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
農業保險是防范農業生產風險、化解農業災害損失、創造良好農業生產環境的一項重要手段。日本的農業保險計劃是在二戰后出現了糧食短缺現象之下,以鼓勵存在風險地區的農民擴大農業生產而采用的,事實證明,這一政策的實施已經發揮了有效的作用。一直以來,日本實施強制保險與自愿保險相結合的一種制度,即根據險種的承保對象、風險、責任的不同分別采取法制強制和自愿保險的形式。這種強制性農業保險制度通過由“組合”或“聯合會”提供各種形式的預防損失活動,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預防體系,從而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有效地消除農作物災害的風險。同時,日本農業保險制度是通過三級機構進行管理和運行的,具有多層次性,同時又不缺乏嚴密性,它們的結合使得整個保險體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
在金融市場運行過程中,存在著眾多的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而他們的融資利益是按照競爭原則來選擇和實現的。運行較好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可以節約交易成本,并能更好地反映市場的資金運動過程,使資源得當最佳配置。當然,完善的金融市場運行機制需要以良好的信用為基礎,孟加拉的鄉村銀行成立的原因充分說明了這一點。1976年尤諾斯教授拿出27美元,以無擔保貸款的形式借給了42個農村女性,她們獲得了銷售竹凳的全部利潤,由此擺脫了貧困,很快就把錢還給了尤努斯。后來,格萊珉銀行竟然向乞丐提供貸款,讓他們自食其力,還不收取分文利息。在這一環境之下,鄉村銀行維持了高達98.89%的還款率,穩居世界銀行業之首。隨后,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也一直在從事這項工作,但卻不被廣泛接受,他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誰拿了他們的錢,就要按照他們強加的方式來“脫貧”,事實上很多人卻恰恰接受不了這些方式。而在孟加拉的鄉村銀行,窮人拿了錢可以利用各自的優勢去謀生自立。可以說,正是由于他們擁有良好的市場運行機制,較為健全的信用基礎,才使孟加拉國的鄉村銀行的貸款事業逐步推廣,并走向成功。
4.健全的法律法規制度
我們知道,完善的法律法規是農村市場正常運轉重要制度基礎。韓國的《農協法》、日本的《牲畜保險法》、《農業保險法》及《農業災害補償法》為韓國和日本農業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推進,金融法規建設也日益健全和完善,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農村金融機構至今仍有許多規章制度未能隨著業務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和漏洞,特別是在負債成本管理、資產風險控制、計劃財務監測及監督制約機制建設等關鍵環節上。規章制度建設和業務發展的實際與金融業的發展趨勢相比,仍有不少工作要補做,需要及時地制訂、健全和完善。
5.充分發揮協會的作用
協會是一種非政府性質的組織,是當今社會中重要的社會組織形式,在現代經濟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以上三國的經驗來看,基層農協在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補充作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農村經濟日益繁榮,農民收入顯著提高。事實上,如果能夠有效地將分散化的農戶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共同致富的有機整體,形成各具特色的農業發展協會,這將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農民之間的互助合作、降低生產成本和風險,可以更有效地將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從而實現規模經營。同時,農協組織的出現,將以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有效組織農民整體進入市場,使農村不同利益主體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按市場要求進行合理配置,優化組合,可以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5]。
[注釋]
PKSF是一個全國性的批發金融機構,包括捐贈基金在內的許多資金提供者共同組成。
參考文獻:
[1] 應寅鋒,趙巖青. 國外的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98.
[2] 應寅鋒,趙巖青. 國外的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102.
[3] 丁順玲,杜華章. 國外農村政策性金融發展概況[J].世界農業,1998(3):6-7.
[4] 應寅鋒,趙巖青. 國外的農村金融[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105.
[5] 王永仕,劉 華. 發展我國農協組織的現實意義及實踐要求[J].農業經濟,200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