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詩來評價現在的公開課,那就是“萬紫千紅總是春”——不斷更新的教育理念,變化多樣的教學手段,日趨擴大的課堂容量,似乎教育的步伐在越走越快。再看常規課,依舊“一蓑煙雨任平生”。公開課與常規課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筆者從四個方面來把公開課和常規課進行了對比。
接天蓮葉無窮碧vs時見幽人獨往來
一節公開課,首先是執教者的獨立思維,下一步,就要和同年組、業務領導、教研員一遍遍的修改再試講,最后,呈現在眾人面前的就是一節幾乎“無懈可擊”的課,一節多人智慧結合的課,一節已經“上”過的課。在“新課標”之“新”的驅使下,許多老師的公開課的確讓人眼花繚亂、耳目一新:有精彩的導入,有機智的過渡;有亮點,有生成。教學內容面面俱到:有重難點,有延伸,還有練習。教學形式新穎別致:有小組討論,有交流合作,還有多媒體。這樣的課,就像是看電影大片一樣精彩。回過頭冷靜想一想:一個人能整出這么多的花樣嗎?
而常規課,那只是一個人的“戰斗”,是“未經雕琢”的自然課,它充其量與同年組的有所交流,所有的課前工作都是自己找資料,自己做預設,自己根據學生構思環節,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設計課堂,自己面對自己課堂的突發事件去解決,最后,反饋與思考也是你一個人的事。較之那“車如流水馬如龍”的公開課,常規課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孤獨。我的一位同事要出一節公開課,教科版語文課《球星“馬嘴”》。她對我說,為了這節公開課,她查閱了足球方面的知識,以前她對足球是一點也不感興趣的。如果不是公開課,她也許不會查的。可見,公開課能促進教師研究和挖掘教材,進一步了解學生。但對于聽課者來說,學習公開課的研究方向和教學策略是必須的,但學習它的一招一式卻不可能,因為學一個人易,學一群人難。
云想衣裳花想容vs淡點朱唇懶梳妝
有一次,我身體有疾,要去醫院,剛拿起化妝包,老公的一席話讓我深有體會。他說,看醫生時,是不能化妝的,如果化妝,醫生就不能針對你的臉色、舌苔、嘴唇、指甲、膚質等等身體特征來判斷你的病情。這讓我想到一種現象:參加公開課的研討交流時,我總是不知該說些什么——因為它已經很完美,幾乎沒有瑕疵。
為了公開課,教師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生割硬宰地將一些課拆開再組合成利于講授的課,利于發揮自己強項避開自己弱項的課,利于學生參與的課。更有甚的是一些公開課,一聽到下課鈴響便戛然而止,也不管教學任務是否完成就草草收場,仿佛只有這樣“恰到好處”才是一節好課,弄得聽課教師和學生都覺著太突然。
而常規課上課,執教者會根據自己班學生的掌握情況與智力水平進行機動調節,會考慮到知識的前后連貫性,考慮到教學的淺深梯度性,更會根據實際情況將一節沒聽懂的課“抻長”,而將一節學生接受快的課“縮短”,會省去一些在公開課上的東西,而化繁就簡,只挑其中的訓練點進行訓練,從而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
亂花漸欲迷人眼vs白云流水似禪心
十多年前,我陪一位同事去省城講課。我們的教具是一些自制的卡片和小黑板。可是,到省城看,人家用的是“課件”,圖、文、聲音、色彩的多媒體的結合,讓我們瞠目結舌。我們承認必要的多媒體輔助可以優化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可是一旦濫用多媒體,一節好課也就變味了。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公開課的老師開始使用“物質刺激”,我聽過一堂講地球知識的英語課,凡是在課堂上有機會答對題的同學,都可以得到一個小小的地球儀。老師像變戲法似的一個個往外拿,學生瘋狂地喊著老師,課堂近乎失控。
這就是公開課:你得花心思得到學生的認可,聽課教師的認可,教研員的認可,最大限度地展示執教者良好的素質,力求揚長避短把最優秀最擅長的展示出來。
而常規課卻可以冷場,可以出現分歧,可以批評,可以有突發事件,可以讓學生靜心地思考,讓學生獨立地作業,讓學生默默地看書,真正講究精講多練,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因此,有時常態課即使缺乏公開課上精彩表演技能的老師,同樣也能通過平實的教學創出輝煌的業績。
花開堪折直須折vs半緣修道半緣君
為了顯示公開課的公平性,現在很多的公開課往往用陌生的學生。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課前知識的滲透從而影響賽課的公平。所以說,每一個講公開課的教師都使出“渾身解數”討學生的喜歡,以期望他們有更加出色的表現,為自己的課堂增色。同時,執教者特別注重上課熱身、前奏、序曲和鋪墊,將一堂課做得“天衣無縫”,最后再象征性的布置些作業,至于下課之后的事就不用管了。“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能在課上挖掘學生的價值就要盡量地挖掘,善后的事就要交給原班教師進行了。曾經有一次在外地聽課,在走廊,一個學生攔住剛剛用他們班講過課的老師,問什么時候交作業。出課老師笑著摸著孩子的頭說,那個作業不用做的。孩子一臉茫然地看著她。
而常規課,由于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了解學生的性格和學習方式,便省去了課前的許多客套與鋪墊,反倒更加關注課上知識的形成、訓練、夯實和課后的作業情況、掌握情況、落實情況,而作業的收繳、批改、講評往往比上課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借喻“半緣修道半緣君”,他們一邊關注長期知識目標的形成,同時也關注以后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形成,注重早期學習的前瞻與后期效果的反饋。
這就是公開課與常規課的區別:一個“多人智慧”,一個人“單槍匹馬”;一個“生硬”,一個“彈性”;一個注重表演,一個關注實效;一個“活在當下”,一個“風物長宜放眼量”。顯而易見,常規課更勝一籌。
正所謂“翠竹黃花皆佛性,白云流水似禪心”,公開課在實際工作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對于教師個體,一個優秀的教師是要經過公開課的不斷錘煉才可以成熟的;對于教師群體,從別人的思考中獲取新的信息來補充完善自己的設計,生成新的智慧,這比一個人“閉門思過”的效果要好很多倍;對于教育教學工作,公開課是一個很好的提供先進教育理念的平臺,為我們指明了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更是一所學校校本培訓的主要陣地。
然而,“教無定法”,我們在觀摩公開課的時候要學習的是它的教學方法及理念,而在實際應用的時候就要用到魏書生的那句“創我者生,學我者死”了,要結合自己的班額、學情,甚至當地的經濟情況、風土人情等等來設計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我們需要公開課的指引,但我們更不能脫離常規課而談提高教學效率。常規課的效率在于使每個學生的每一次課堂學習都能有所收獲;常規課的意義在于讓學生在原有學習能力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只有當常規課堂教學得到充分的重視時,學科乃至學校的教學質量才能得到切實的保證。
在教育走向內涵發展的今天,聚焦課堂、回歸課堂既是一種理性的選擇,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當“錢學森之問”縈繞在我們耳畔,如何讓公開課返璞歸真,讓常態課精彩高效,應當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要深入思考的。
(作者單位:七臺河市茄子河區新富小學)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