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的培養是學生多種思維能力培訓和訓練的基礎。一個人具有多大的想象能力,能有多大的想象空間,就會有多么大的發展與創造。人的想象能力,特別是作為成長階段的小學生來說,是非常可貴和非常重要的。經過實踐,我們感覺到培養小學生的想象能力,特別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實表象內容,豐富想象基礎
葉圣陶先生說:“想象不過是把許多次數、許多方面所觀察得到的融合為一,團成一件新的事物罷了。假如不以觀察為依據,也就無從談起想象的作用。”表象越豐富,其想象越開闊、深刻。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學生的頭腦中就必須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就要多觀察事物,積累知識和生活經驗。
例如我在教學“比的意義”這課時,我首先向學生介紹了比號的來歷,并說明除號與比號之間的親緣關系,“÷”去掉橫線變成“∶”。突然一個學生大膽地問:“除號里的橫跑哪去了?”我也一愣,但我馬上笑呵呵的說:“你的問題提得很好,現在請同學展開合理的想象,把自己的猜想告訴他。”一會大家的答案出來了:有的說回減法里做減號去了,大家多數人反對,理由是減法比除法出現的早;有的學生說:橫線做減號了,因為“減法是除法的簡便運算”。數學家可能認為減法、除法、比有關系,所以就從“÷”分解出“-”和“∶”。他的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贊同。這時,一個平時極不愛發言的同學突然舉手說有新的想法:這條橫線可以看成是分數線,而上下兩個點表示分子與分母。因為除法和比的關系,橫線只是變了個形象。“÷”豎過來,變成“·|·”,左右兩個點各表示一個數,“|”表示比號。為了與數字1區分開來,就化成兩點即“∶”。我情不自禁為這個孩子精彩絕倫的想象鼓起掌來。我說:“你從除號、比號、分數的形狀能找出三者之間的關系,想象很豐富,很有創造性。而且你對分數與比的關系的猜想是完全正確的,我們稍后就要研究它。”多可愛的學生呀! 一個也許是“莫須有”的問題,學生們竟然討論得那么熱烈,那么執著,想象是如此的豐富,理由是那么的充足。
在這節課里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想象力不僅得到鍛煉,而且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學生想象的翅膀在數學的天空里自由地飛翔。
二、培養“會思考、善學習”的學生是想象力發展之本。
無論是高等教育還是小學生活,最讓人難忘的教學,還是教師課堂那種趣味盎然。每個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和歷程都是在課堂中度過的,教師能讓他的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思維盡情地馳騁,能把深刻的道理寓于簡單的設計之中,讓問題變得平實自然,這確實是教師的本領,也是教學的“亮點”,更是想象力發展的根本。學生能夠勤于思考并樂于探究,慢慢地會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為后續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找規律》一課的“唐僧師傅的3個徒弟要在小雷音寺前合影留念,他們都可以按怎樣的順序進行排隊照相呢?”當學生在磕絆中找出用數字代替人物,可以123分別替代3個徒弟進行排列,教師引入新的思考,如果師徒4人都參與照像,能有多少種不同的排列方法呢?學生通過獨立觀察、小組討論、集體反饋,問題在不斷深入。孩子們空間想象的思維已經真正打開了,多么有意思啊!孩子們忙得熱火朝天,學得津津有味。學生不僅能夠提出想法、思路,而且能總結出像這一類問題應該怎樣去解決,說明學生已經找到了規律、掌握了排列的根本方法,學生善于思考,學會了在思考中發現和提出問題,這是想象力發展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教師給了學生想象培養的時間與空間,給了學生思考的領地,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養質疑精神,扎實進行訓練,啟發想象力
康德曾經說過“想象力是一種創造性的認知功能。”人與生俱來就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這就是“思”的開端。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如果沒有疑問,就不會有新見解。
想象力豐富與否,并不是天生的,在教學中可以進行開發、培養。有關研究發現,聯想能力和想象力也服從于“用進廢退”的法則,只要方法適當,多用多練,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強。在平時的學習中,當學生碰到要解決的相關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個問題還可能是什么?換個角度思考還會怎么樣?和它相關聯的問題有哪些?等等,經常性地“強迫”“引導”學生、激勵并訓練學生,使學生想象的翅膀能夠搏擊風浪,“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在教學中必須找好想象的切入點,讓學生“想入非非”,以培養、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
有了想象,未來也會豐富多彩;有了想象,才有了社會與人類的進步與提速。讓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培養鍛煉與發展,也才能夠為創造和發展而奠基!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保障小學校)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