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教過程:
師: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好嗎?
(師生問好。)
師:剛剛拿到課文,學習的題目是:
(生讀題目。)
師:跟老師書空課題。
師板書,生書空課題。
(生讀題。)
師:你知道了什么?
生:少年是賣木雕的。
師:你還想知道什么?
生:為什么賣木雕呢?
生:為什么要寫少年呢?
…………
師:好,帶著你的這些閱讀期待自由出聲地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好讀的地方一定要多讀幾遍。老師走到你身邊的時候希望能聽到你悅耳的讀書聲。開始吧!
(生大聲讀文。生讀完課文后。)
師:文中4個字的詞語特別多,拿出筆圈出來,然后讀一讀,記一記。
(生圈讀記。)
師:好了,有些詞語應該記在腦海里,我有幾個詞想考考你。
(出示圖片。)


師:當你看到圖時,你能想到哪些詞語。
(生說()的木雕。)
生:琳瑯滿目的木雕。
生:木雕是栩栩如生的。
生:這是各式各樣的木雕。
生:還是名不虛傳的木雕。
生:構思新奇的木雕。
師:這些詞語都是圍繞木雕的,要讀出詞語的意思。
(出示詞語。)
師:你能讀出來嗎?
(生讀。)
師:他的朗讀仿佛讓我們看到了那么多的木雕。讀詞語就要這樣讀出詞語的意思,如果放到句子里讀,聯系著上下文來讀會更好。
評析:語言文字基本功訓練扎實有效。教師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并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字詞訓練,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打下牢固的基礎。
(請生讀句子。)
生1:“攤點里陳列的木雕琳瑯滿目,各式各樣……
生2:“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師:這些詞語是寫木雕的,當你看到木雕時,你會干什么?
生:想買一個。
師:木雕放到你面前時,你一定想?
生:挑選一個。
師:哪兩段是寫選木雕的?
生:第3、4自然段。
師:這些精美的木雕你喜歡嗎。喜歡得不想放下,書里有個詞叫——
生:愛不釋手。
師:讀詞要讀出感情。大家一起來讀一遍。
(生讀。)
師:你的表情告訴了我。后面兩個詞誰來讀?
(生讀。)
師:猶豫是什么意思?
生:拿不定主意。
師:那你猶豫著讀一讀。
(生讀。)
師:能不能慢一些。
(生再讀。)
師:很好。遺憾呢?
(生讀。)
師:老師幫幫你,搖著頭讀就讀出來了,你們也搖頭讀一讀。
(生讀。)
師:這一組詞語是寫什么的?
生:買木雕。
師:選木雕了嗎?
生:選了。
師:買了嗎?
生:沒買。
師:最后很遺憾,沒買,只好放棄了。(板書:棄)
師: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你發現選木雕是故事發生的起因,棄木雕是故事發生的——
生:結果。
師:是結果嗎?
生:是經過。
師:起因是選木雕,棄木雕是經過,結果是怎么樣?默讀課文的7到15自然段,能不能也像老師一樣概括出來?
(生讀。)
生:結果是買木雕。
師:買了嗎?
生:結果是把木雕送給了我。
(板書:送)
師:我們可以按這個順序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你能說說嗎?
生:我先是選中一個木雕,因為太重了就放棄了。最后少年把木雕送給了我。
師:說得特別清楚。你看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文章,按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順序來概括主要內容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要用到我們今后的學習中。
師:剛才有一個詞在一段話里出現了兩次。媒體出示句子: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讀帶有“遺憾”的句子。)
師:這段話的兩個遺憾一個是少年的,一個是——
生:我的。
師:先來看“我”的遺憾,請你讀3至7自然段,圈畫出“我”遺憾的原因是什么。
評析:教師緊緊抓住愛不釋手、猶豫、遺憾等詞來渲染“我”的情緒,切入點找得很準,也使學生們很容易被“我”的情緒感染,進而更深地走入文本。
(生讀文圈畫。)
師:找到了嗎?
生:找到了。
生:“我”的遺憾是這個木雕很精致,但是行李超重,所以遺憾。
出示句子:
“我卻猶豫了,我即將回國,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師:還有別的原因嗎?
生:原因是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栩栩如生。卻不能帶回去。
出示句子:
“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師:那么好的東西不能帶回去,多遺憾。還有嗎?
生:我從“愛不釋手“這個詞語中看出她非常喜愛。
師:這么喜愛不能帶回去,太——
生:遺憾。
出示句子:“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師:我們合作讀一讀,同學們讀前兩句,每讀一句,老師都讀一次紅色的句子。
(師生合作。)
生讀:“說是坐凳,其實是一個卷鼻大耳象,象背上馱著一塊寸把厚的樹樁。這些坐凳構思新奇,大象雕得栩栩如生。”
師讀:“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生讀:“我捧著象墩,仔細觀賞,愛不釋手。”
師讀:“要帶的行李已經超重了,怎么能再帶上這沉甸甸的象墩子?”
師:你從老師的朗讀里體會到什么?
生:非常遺憾。
師:老師讀出的遺憾是因為你們把木雕的精美讀得好。
師:這次我讀前面的,你們讀紅色的句子,相信你們有更深的體會。
(師生再讀。)
師:從同學們的朗讀中能聽出來這真是深深的遺憾啊。請你再默讀課文,圈畫出合適的詞語填在這些空里,然后把遺憾的原因說清楚。
媒體出示:“攤點里的木雕 ()、()。其中木雕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但是,因為我的行李已經超重,只得放棄購買的念頭,因此很()。”
(生讀填空題。學生讀得很有感情,臺下響起掌聲。)
師:真好。“我”的遺憾學懂了。那少年為什么遺憾呢?
出示:“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神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少年是因為“我”不能把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生:他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給“我”。
師:難道只是因為這個嗎?
師:我們來讀讀上面的話。
媒體出示:“‘您是中國人吧?’,那少年望著我,猜測道。”
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評析:此環節處理得很巧妙,由質疑牽引學生再次走入文本,真切體會“我”及少年的心理變化!
師:再讀一遍,第一句你會發現什么?
(生讀。)
師:再讀一遍,因為——
生:不能帶回中國感到遺憾。
師:遺憾與“我”是中國人有關系。老師把這段話改一改,再讀一讀。
媒體出示:
“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少年為我這個中國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
師:讀著讀著,你心里一定有一個大大的問號,你想問——
生:為什么我這個中國人不能把木雕帶回國,而他感到遺憾呢?
師:是啊,為什么少年因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遺憾呢?而且遺憾著我的遺憾呢?
師:同學們,這和中非友好往來有關系。
(背景音樂起,出圖片。)

師:我們中國曾派專家到那兒幫助他們,如果現在你就是那個少年,請你跟我一起回憶,中國曾經派遣了100余名高級農業技術專家,到非洲指導農作物種植。
師: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也許你吃的蔬菜就是——
生:中國的專家幫助指導栽種的。
(出圖片)

師:中國曾派出了100多個醫療隊支援非洲;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你的家人有可能接受過——
生:中國的救治。
(出圖片)

師:中國幫助修建了全長1 860公里的坦贊鐵路。為建設這條鐵路,中國政府提供無息貸款9.88億元人民幣,共發運各種設備材料 近100萬噸,先后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近5萬人次,高峰時期多達16萬人。在這項工程中,中方有64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贊比亞前總統尼雷爾是這樣稱贊的: “中國援建坦贊鐵路是對非洲人民的偉大貢獻。”
評析:這一環節是本堂課的精彩之處,升華了課文主題。由兩國深厚的友誼入手,加之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和介紹,促使學生能夠更深刻的理解“為什么少年會遺憾”。看到這些圖片資料我們仿佛真切地看到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中國的醫療隊員、中國的農業技術專家與非洲人民結下的深厚友誼。
師:也許你從小到大無數次聽大人們講過中國人修這條鐵路的感人事跡。如果你就是那個少年,你看到中國阿姨的背影,此時此刻,你的心一定久久不能平靜,你會想什么?
生:中國人為我們做了這么多,我卻不能給她一個小小的木雕?
師:是啊!少年又會為中國阿姨做什么呢?下節課請同學們和自己的語文老師學習課文的最后一部分,通過對賣木雕少年的言行進一步體會、感受非洲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好嗎?下課。
評析:在學生久久未能平靜的心情中,本次課堂教學圓滿結束,留給學生的是心靈的啟迪,是課后學生對本課的再次感悟和提升。
總評:
《賣木雕的少年》這篇課文,文質兼美,語言典范,既能讓學生學到語言,同時也能受到思想的熏陶。楊修寶老師這節課的教學,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難點,以學生為本,以讀為主,以質疑為主線,以拓展為目標,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最后環節的媒體出示,更讓本節課精彩迭現。
一、立足工具,弘揚人文,夯實語文基本功
對于三年級語文教學,字詞教學一定要扎實有效。這節課,楊修寶老師在處理字詞方面有獨到之處,他通過“出示圖片,你聯想到了書中的哪些詞語,這是什么樣的木雕”來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達到快樂學詞語,快樂學習的目的。如,在詞語教學過程中,楊修寶老師既注重實效又別具特色,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看圖理解詞語,在語言的環境中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等等,這樣的詞語教學,看似簡單,實則充滿智慧,把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主動性完全調動起來了,促使學生產生了進一步了解、熟悉文本的欲望。在學生充分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教師又緊扣關鍵詞、關鍵句子,理解“我”的遺憾,再次把學生拉回文本。楊修寶老師在教學上這樣處理,既抓住了重點,又符合課標三年級詞語教學的要求,讓學生憑借文本的語言不僅著重培養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了審美的情趣,值得廣大教師學習、借鑒。
二、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
這節課的教學,楊修寶老師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文本,堅持讓學生和文本對話,引導學生從文本的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的關系和聯系中,去發現文本的空白,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意,未了之情。例如,在處理“我點了點頭。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絲遺憾的神情。我也為不能把這件精美的工藝品帶回國而感到遺憾”這句話的時候,楊修寶老師反復讓學生品讀的過程,同時也在引導學生潛移默化地品味為什么“我”那么愛不釋手,卻又猶豫。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觸摸文本,一次又一次地感悟文本,一次又一次地解讀文本,學生的思維被激活,課堂進而變得異常活躍,充滿張力。學生對文章的脈絡也越來越清晰,感悟也越來越深,進而與文本融為一體。
三、感悟體驗,拓展延伸
這節課的媒體出示這一環節,展示中國與非洲人民的深厚友情,楊修寶老師在執教這個環節的時候尤為精彩。在學生對文本充分感悟的基礎上,楊修寶老師出示的資料與他聲情并茂的朗讀介紹為本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看似隨意,卻獨具匠心。學生的情緒隨著對文本的再次深入而更加高漲,情感流露更加真切,對文本的揣摩也很到位,升華了本課的主題。下課鈴聲的預響雖然在提醒大家這節課已經圓滿結束了,但是學生久久未能平靜的思緒仍意猶未盡,這時楊修寶老師抓住契機,媒體出示:“我看著中國阿姨走遠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我想……”
最后的設計,不僅讓不愿走出文本的學生有對文本延續的拓展,更激發了學生的想象空間,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聽與說的能力,更增強了學生的表達欲望,激發了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我們清楚地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習慣是培養出來的……
編輯/黃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