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與中小板的高估值,輿論的導向,扭曲了大眾對PE這一帶有高風險高收益行業的認知,這種畸形的觀念需要我們正視“PE腐敗”。
從中國目前來看,高市盈率定價的股票在上市后仍會有高幅度上漲。在高溢價和高收益的誘惑下,資本市場的尋租現象層出不窮。PE腐敗已經不是個別腐敗,而是“組團腐敗”,從利益相關者鏈條上,包括券商等中介機構、股東、管理層、供應鏈上下游、政府官員都可能參與“PE腐敗”,這些過程無非兩大動因:一是權力尋租;二是信息不對稱。而在企業市場化融資是否與上述兩者動因交叉,我們幾乎無法去監管或者規避這種行為的發生,甚至,其背后存在代持等相關契約,我們更不得而知,最后,只能依靠保薦人的主觀性勤勉盡責和上市規則中的鎖定期來加以限制。對于不能“靠腳投票”的不成熟資本市場,最后買單的人必然是不成熟的投資者。
從本質上看,“PE腐敗”僅是不公平的市場行為
PE是通過私募籌資方式對未上市的私人企業進行長期股權投資,且投資人會參與到公司的日常運營中來。因此,通過股權關系,PE可以協助企業共同成長,從企業自身選擇上看,不同階段,不管離上市時間遠近,理性股東是可以利用PE作為更高級別的經營手段,或者募集更多的資金,或者以較低的資金換取戰略合作、業務支持等企業所需,甚至包括企業的盡快上市。
因此,拋開保薦人自身獨立性的需要,或者信息不對稱也好,權利尋租也好,我們所面臨的“PE腐敗”的實質是一種不公平的市場行為,部分個人及機構利用自身權利“豪奪”價差空間,這就是不公平的市場行為,是我們監管層需要去監督和規避的,比如保薦人入股企業和券商直投入股,而不應該去糾纏于“突擊入股”、“批量造富管理層”或者“娃娃股東”等,既然我們向著市場化進程邁進,就要承認這些市場化的“過程”,除了企業上市過程中的保薦功能,我們更要去關注和監管的是企業融資是否公平,更好地去呵護和培育我們來之不易的“PE產業”。
關注“PE腐敗”的另一深水區
我們提到市場化行為的前提是理性的股東,對于民營資本而言,其能較好做到這一點,比如,很多創業板企業老板在轉讓股權給管理層時,通過殼公司或者賬戶管理的協議,都要求管理層持有公司股份比三年的自然鎖定期還長。
我們還需要去關注資本的另一所有者——國有股東。雖然經過多年公司治理建設和各項法規的完善,我們國內多多少少還存在國有資本監管缺位的現象,當然,這種缺位更多來自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經理人代理成本。該類型“PE腐敗”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低價售股給投資者,從中賺取“回扣”,或者現金,或者上市后的股權轉讓;二是通過私底下協議,讓投資者代持。這種“PE腐敗”就不是簡單的不公平,其已經涉及國有資產流失。對后一種類型的監管,國有股東的職責更大,挑戰性也更高。
制度建設、信息披露與保薦人追責
中國式“PE腐敗”具有很強的階段性特征,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成熟,這一現象也會成為“歷史現象”,對于“PE腐敗”,我們切莫“聞虎色變”,需要更理性地看待和尋求更好的解決辦法。從制度設計上,應該建立券商跟被保薦企業的防火墻,在企業內部,更高地要求內部人士的股份鎖定期。在信息披露上,上市公司需要嚴格披露歷史沿革的股權變動情形;從保薦人職責上,除了更快發展保薦人隊伍,盡快消滅“稀缺資源”的現象,更需要強化保薦人的追責制度,確保其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