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8月初,國內自主品牌汽車新銳比亞迪宣布將本年度的銷售目標由80萬輛降低至60萬輛,引起了輿論對高歌猛進中的國內自主品牌汽車廠商的關注與擔憂。
一直關注中國制造業的克勞士比中國學院創始院長楊鋼卻松了一口氣。2009年國內汽車市場井噴的背景下,自主品牌廠商大多把2010年的銷售目標增幅定為100%-200%。 “現在國產汽車廠商拼命擴張、到處建廠、全國布局,這透露出我們自主品牌的汽車廠商太過自信了。”這些事實讓關注中國制造業質量問題的楊鋼憂心不已, “我們的汽車廠商與豐田、本田、福特這幾家召回大戶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等級。目前國內汽車市場召回制度還沒有嚴格履行,行業表面維持著一種繁榮,一旦真的面臨美國那樣嚴格的環境,國內汽車廠商全軍覆沒不是想象中的事情,那將是活生生的現實。這背后的隱患實在太大了,在這種情況下,我真希望中國汽車業趕緊醒悟過來?!?/p>
中國制造:質與量的戰爭
今天的中國汽車制造業情形,與2000年后中國手機制造業的發展何其相似。在2003年國產手機制造商咄咄逼人的進攻中,一度拿下了國內54%以上的市場份額,國內輿論和市場人士充滿了樂觀的預期,甚至喊出了把洋手機趕出中國市場的口號。但僅僅一年之后,即被奮起直追的洋品牌追殺得丟盔棄甲,從此一蹶不振。幾年后的今天,市場上幾乎難以看到有影響力的國產手機品牌。手機制造業已經過早地見證了中國制造業最瘋狂也最無奈的興衰歷程。
在很多企業家最大的夢想仍然是把企業做大做強的時候,作為關注中國制造業集體命運的楊鋼,關注的重心卻是中國制造的質與量的問題。從就個體來說,中國制造業丑聞頻發,產品質量問題直接成為決定企業生死的偶發性因素。甚至嚴重影響了國內制造業的聲譽和拓展空間,大的方面來說,中國制造業的高速擴張中,如果沒有質的相應提高而只有量的擴張的話,那么這種簡單規模的擴張最終會遇到天花板而跌落下來,同時由于無法完成產業升級轉型而難以避免衰落的命運。
楊鋼把這種困境描述為中國制造業“質與量的戰爭”,因為質和量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是不一樣的,其所帶來的中國制造的前途也將大不相同。
量的發展模式強調的是規模、硬件、設備、人員還有市場的占有率等等,從這些方面考慮更多;而質的發展模式考慮的是需求的平衡,需要更多地考慮客戶的利益、消費者的價值、員工的價值、還要考慮利益相關方比如供應商的價值。當從質的角度思考的時候,一定會考慮企業的領導風格要變、企業的管理風格要變、考慮更多的還要包括企業的供應商、員工、客戶和產品品牌等。
為什么會存在“質與量的戰爭”?在楊鋼看來,過于關注量的擴張的中國制造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沒有把質量問題當成一個過程而當成局部的一個點。因為質量本身是一個系統,是一個從客戶端到客戶端完整的一個鏈條。但往往我們只是把其放在了局部。在生產企業,大家常常認為質量僅僅和工廠相關,其他的環節都放掉了,這是一個通病。
第二,沒有把質量問題當成一個預防的事情更多的是當成救火,更多的是在后面去堵,沒有去做預防。
第三,容易都把質量定義為可談判的好,而不是客戶定義的符合要求,或者根據內部確定的具體標準。符合標準就符合要求這是大問題,這不叫質量,質量是客戶定義的、消費者定義的、市場定義的,而不是生產廠商定義的。
第四,“差不多”先生害死人。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基本的準則就是“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無所謂就過吧,而不是說到做到,不折不扣這種工作準則。
第五,沒有把質量問題用經營管理的語言來表述,而是用各種技術指標,比如,缺陷率、抱怨率等等,幾乎都是在展示人性惡的一面,同時,還以此實施考核與處罰,又是在不斷地強化這種負面情緒,可想而知,質量如何得到有效管理呢?
讓產品回歸價值理性
從微觀層次而言,產品價值分為兩種,一種是價值理性,另一種為工具理性。
現在很多企業在談到產品質量的時候基本上是站在數量的基礎上來談的,甚至非常微觀地就產品來談質量,使得很多問題變成技術化的解決思路。
比如奶粉問題,誰都知道三聚氰胺是不可食用的化工產品,但是最后標準出來了,大家在博弈的時候都說我們是按照標準來做的,換句話講它只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似乎就是沒毒的,或者有一點毒也沒有關系。
但是如果更多地是從工具理性、從技術理性的思維來看它,好像多一點少一點沒有關系。所以一下子把一個價值判斷的問題,牽扯到做事做人的問題,尤其是乳制品,和人身安全密切相關的汽車等等。它本來是和一個做人相關的一件事,但實際運作中卻變成了僅僅是一種事,和做人無關,如果是僅僅做事,就意味著就技術談技術,然后會拿出很多的規則來證明。
這就是目前的技術理性思維走到了極端帶來的巨大問題,這使得很多人屏蔽了道德判斷,屏蔽了做人的原則,他就可以為所欲為。最近剛剛出來的乳制品行業國家標準倒退了25年,這個標準下的細菌水平就是路邊攤大排檔蒼蠅亂飛的水平,這讓人很容易相到了美國人所說的“走廊政治”,利益集團,真是非??膳碌囊患?。
“我覺得應該呼吁每一個消費者覺醒,中國整個的經營環境尤其是這些充滿了技術理性思維的人覺醒起來,我覺得會是中國制造巨大的進步?!睏钿撜f。
誰是決定質量的主人
中國制造業需要什么樣的質量文化?在楊鋼看來,正如我們人性都是相通的,全世界所有優秀企業的質量文化都是一致的,都是第一次把事情做對,都是零缺陷,零缺陷是一個組織質量文化最核心的基因,這才是一個企業應該努力去做的。
現在很多人還主要從技術談管理水平,當然技術非常重要,包括勞動者的素質。因為反過來他們會有一個假設,會認為技術主導質量,員工的水平和素質決定質量,當然這很重要,但是更重要更核心的是從整個國家來講,國家一定要有明確的質量綱要和質量的大政方針。
從企業來說,核心的關鍵在于董事會,由于高管是由董事會來任命的,如果董事會對高管的考核中不把質量當一回事兒而只是有數量指標,那這些老總很容易沿襲技術理性去做,只要別出事就好,他要的是完成指標。
所以董事會這些人作為公司的老板,他們希望并要求組織長遠發展,他們需要什么?真正百年老店的提出,是由董事會這些“老板們”提出的,而不是職業經理人,職業經理人只需要按照老板的要求完成指標就成了,所以董事會要把這個組織怎么看?是把它當成一只奶牛還是一片牧場?如果只當成一只奶牛擠奶,那么董事會只需要找一個好的飼養員就行了。這是一種做法。
另外一種做法是董事會可以把企業建成一片牧場,然后養更多的牛,擠更多的奶,實現可持續發展。“很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公司老板仍然只是把企業當成一只奶牛了。他們找的這些職業經理人,也就是飼養員,只是養牛的,甚至是來殺牛的!”楊鋼笑言。
“對職業經理人來說,質量問題不是可選項,這是必選題?!睏钿撜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