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棟虹
作者為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全球企業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分析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可以發現,全民創業正是發達國家經濟成功與社會進步的基本依托。盡管中國正在走入一個全民創業的新時期,但現實的創業制度環境并不健全,表現在促進企業成長的制度建設三個主要方面的錯位上。
市場制度
從政府角度來講,現實中國市場制度建設沒有正位于創業與創新促進的基點上。創業與創新尤其是全民創業運動需要“以民為本”,但盡管中國向促進創業的市場制度變遷已有近30余年歷史,至今卻并沒有跳出政府主導即“以官為本”的傳統思路,創業與創新的制度建設都只是立足于解決傳統體制的遺留問題,從而只作為傳統體制的輔助,而不是立足于從根本上減少這類問題的產生,以創業體制作為替代傳統體制的現代制度的主體。最突出的表現就是民營企業的制度、政策與市場待遇,不僅嚴重不如國有企業,甚至嚴重不如外資企業。事實上,民營企業對于中國GDP、利稅及就業增長的貢獻與日俱增,在很多地區、很多產業已經超過國有企業,與外資企業相比,也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但國有企業享有產業與資本壟斷、政策保護,外資企業享有土地出讓及稅收優惠和身份保護。
針對這種現實,中國民營企業的創業者經常通過身份變換(注冊地外遷、合資企業化、外資企業化、資本外逃等)進行隱蔽性創業,這嚴重地約束了作為創業主體的中國民營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外資企業數目卻在增加。
管理制度
從企業角度來講,管理制度建設沒有正位于促進企業健康成長的基點上。企業成長本身是一個具有生命周期特質的過程,不僅包含企業創建,更離不了市場生存與成長增強,以實現健康成長的基本目的。但中國的創業者忽視了企業成長的這種過程性,著眼點主要限于創業的起點,尤其是市場機會的捕捉上,大多缺乏實現市場機會的開發及其引導的產業高度化發展的制度建設能力。
外部市場制度環境的嚴重不足對創業型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建設具有很大的約束性,但創業者管理知識(理念)、管理經驗的先天不足卻是一個更為嚴重的約束因素。中國民營企業中,能夠通過期權制度激活管理的最典型的創業型企業是百度公司與無錫尚德太陽能公司,但其創始人都具有西方學歷與工作經驗背景,而中國絕大多數其他的民營企業,包括家族企業,卻始終邁不過這個坎。管理制度建設的滯后嚴重約束了作為創業主體的中國民營企業成長性——比不上外國同類企業。即使存活的企業,規模也不大,絕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術創新性,成長性嚴重不足。例如,中國的信息產業發展起始并不比印度滯后,但現在,其核心領域的軟件開發已經遠遠落在印度后面。
服務制度
從社會角度來講,服務制度建設同樣沒有正位于創業與創新的基點。宣傳與輿論界在分析與解釋經濟問題時,不是理性與科學地從市場制度環境角度著手,而總是感性地或從意識形態性上把市場與企業發展的負面現象與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畫等號,客觀上起了一個抑制創業的宣傳作用。教育界則依舊延續著傳統的知識傳輸的教育模式,教育與創業實踐、能力提升、創造性培養脫節,沒有造就與供給符合創業需求的人才資源。社會服務制度建設的滯后嚴重約束了中國創業企業的產業成長性,不僅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主要限于以低人力資源成本為基礎的制造業,中國民營企業也主要局限于技術含量較低的第二產業,或產業鏈條的低端環節,或局限于外國品牌產品在中國代理營銷,或營銷領域的重組與整合,產業高度化與產品高附加值的品牌建設及引領產業發展的技術開發嚴重不足。
全民創業模式的興起因此昭示中國一個必需的全面性制度建設命題,需要政府、企業與社會全體參與。在經濟已經進入全球化融合與競爭軌道的基礎上,中國現在亟需借鑒發達國家成功推進創業的制度演進經驗,全面推進自身的以創業與創新為主體的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