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育琨
作者為著名管理專家、并購專家,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中國企業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多家企業高級顧問
任正非是中國最具思想力的企業家。他一直向往著孫悟空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他一直在摸索和思考的問題是,如何造就無數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孫悟空。唯此,后來者才有可能在已經排定座次的全球化盛宴上,占有一個座位。
他對老子和莊子有著深深地感悟,同時又對米歇爾#8226;沃爾德羅普的《復雜》深感共鳴和共振。2010年他的文章《管理的灰度》,提出了一個在混沌和顫抖中把握平衡和節奏的新視角。
灰度、混沌、平衡、居中、活中、和諧等詞是對同一個現象的不同表述。這里是一個沒有對錯、沒有“正確方式”的微妙區域。在這里意志能做成一些事,無意識能做成更多更大的事。那是每分鐘有萬千變化的區域,需要周身一種滲透末梢的警覺,與大氣應和,在混沌中把握節奏和平衡需要秘訣。
任正非在2008年底提出“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許多企業家在向他的同行或屬下解釋“地頭力”時,就簡單地把“讓聽到炮聲的人呼喚炮火”當做地頭力的代名詞了。在今年開年的元旦獻詞中總結過去一年強化授權一線決策團隊的實驗時,任正非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這個地球上沒有什么東西能夠阻礙華為的前進,除了我們的內部腐敗。在任正非看來,官僚氣、牛哄哄、推諉,是可以把華為從地球上抹掉的內部腐敗。
任正非是這樣概括華為這場管理變革的:“我們提出了以正現金流、正利潤流、正人力資源效率增長,以及通過分權制衡的方式,將權力通過授權、行權、監管的方式,授給直接作戰部隊,也是一種變革。在這次變革中,也許與20年來的決策方向是有矛盾的,也將涉及許多人的機會與前途,我想我們相互之間都要有理解與寬容。”
是的,每一個人具有整體性,每一個人都是具足的,每一個人都富有創造性。而且,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正向的意圖。在任正非看來,“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人性叢林里的智者,都懂得恰當時機接受別人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妥協是實現職業化的必要途徑。每個人在這樣復雜的情勢中,要保持足夠的寬容、妥協或灰度。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寬容我們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其實,我們生命中就多了一點空間。
任正非提出管理改進中的“七反對”原則:“堅決反對完美主義,堅決反對繁瑣哲學,堅決反對盲目的創新,堅決反對沒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優化,堅決反對沒有全局觀的干部主導變革,堅決反對沒有業務實踐經驗的人參加變革,堅決反對沒有充分論證的流程進行實用。”
“變革,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而行。”任正非這個實干家知道,“完美主義”是扼殺管理創新的,“繁瑣哲學”是要讓改進擱淺的,“盲目創新”是自殺,“局部利益”是魔鬼,主政者“胸無全局”是自殘,“空談理論”是大忌,沒有充分論證的流程是短命的。任正非每一個都用“堅決反對”這樣的字眼,足見他的深惡痛絕。那是一次次失敗的創新和變革的精華。
在他的七反對里,重點是變革的“灰度”和“規矩”。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們只能用規則的確定來對付結果的不確定”。而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華為打造出無數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孫悟空,讓他們在發展中獲得自由。
任正非特別珍惜與看重那種在一個個關鍵現場的自由。為了達到那種化境,他知道“管理上的灰色,是我們生命之樹。我們要深刻理解開放、妥協、灰度。”
一個國家的管理變革,將是這個國家最基礎的變革。自牛頓時代以來,一種線性的、細分還原論的思維方式一直統治著管理學。在現場這個混沌邊緣,一種圓融的意識正在形成,一種新的視野正在展開,一種新的能量正在聚集,一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局面正在呈現。一切有形者,經這里塑造;一切無形者,在這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