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投資的一個基本哲學問題是:投資者能否長期戰勝市場?對這個問題有兩種不同的回答,代表了兩種不同的投資哲學:
投資者不能長期戰勝市場。它表明投資者認為市場是有效的,即假設證券價格已充分地反映了市場上所有可獲得的信息,任何人試圖超過市場表現的超額收益,除了幸運之外都是徒勞的。它對應的是消極的投資策略,如組合投資策略。
投資者能夠長期戰勝市場。它表明投資者認為市場存在無效的地方,投資者可以通過對影響某種資產表現的因素進行預期,從而長期獲得超額的投資利潤,與它相對應的是積極的投資策略,如基本分析策略。
行為金融學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的革命,也是對傳統投資決策范式的挑戰,它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特別是完美理性的普遍性,而認為人類行為有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行為金融理論基于人們的實際決策并不能遵從最優決策模型,將心理學融入到金融學之中,從微觀個體的行為、心理和社會動因來了解和研究證券市場中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一套更加符合金融市場實際的投資行為模型和投資策略。
證券市場上的各種異象以及非理性繁榮或恐慌,既反映了市場的非有效性,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戰勝市場的投資策略。行為金融學實踐家巴菲特、索羅斯、泰勒等利用市場運行的特點和投資者普遍的心理特征,各自有著獨特的投資理念和投資策略,因此擁有了戰勝市場的秘密武器。
隨著行為金融理論的發展,行為投資策略越來越成為一些職業投資管理人所運用。具體而言,目前的行為投資策略主要有逆向投資策略、慣性投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實際分散策略,小盤股投資策略和集中投資策略等類型。隨著人們對市場認識的不斷深入,許多基金和投資公司已開始在其業務中運用行為金融學的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據統計,美國超過700億美元的投資資金都是運用行為投資策略,甚至連主流的基金經理人也開始采用行為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理論的迅速傳播,以行為投資理念為指導的證券投資基金已從歐美地區流行到亞洲地區,這些基金公司為避免非理性投資行為,通過計算機動態數量分析模型,為投資人構建資產組合,以避免受到人的非理性的干擾,追求資產的長期增值。
(本文摘自《行為金融學》P.251)
《匯豐帝國》
作者:劉詩平
中信出版社
2010年8月
薦讀理由:本書通過對匯豐百年跌宕起伏歷史的梳理,講述了一個每每與香港及中國內地重大事件相連的本地英資銀行的成長往事;同時也講述了一個成功者的故事,一個幸運地在香港土壤里發芽,在“曰不落帝國”庇護下成長,在匯豐大班苦心經營并準確判斷下發展壯大的成功者的故事——并從中探尋了匯豐在中國及全球的發展脈絡及“稱霸”蹤跡,揭示了其在時代變遷和世事沉浮中基業長青的秘密。歷史是本教科書。或許,匯豐140多年的成長故事,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體悟到它獨特的成功之道。
《產業安全的生態預警機制研究》 作者:許芳劉殿國
科學出版社
2010年7月
薦讀理由:本書嘗試運用生態學原理研究產業安全問題。根據產業的生態系統特性,跨學科地類比分析了產業與生態系統、產業安全與生態系統健康、產業入侵與生態人侵之間相似的生態學機制。同時,借鑒生態系統健康預警指標,從活力、結構和恢復力三個維度構建了產業安全的生態學預警指標體系;借鑒生態入侵原理,構建了產業易入侵度預警指標體系;實證評估與預測了我國制藥等產業的安全狀態和易入侵度,并借鑒國外維護產業安全的經驗,從生態學角度提出 維護我國產業安全的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