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腐敗并非什么新聞,但捆綁嚴密的利益鏈條足以屏蔽監管層的核查。若非個人恩怨導致內部人舉報,“PE腐敗第一案”不知何時才能與世人見面!懲治PE腐敗,必須先弄清楚PE腐敗的根源所在。
對于辛苦打拼的非上市民營企業來說,成功登陸創業板無異于烏雞變鳳凰,寬松的門檻條件更是讓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為之心潮澎湃。然而,諳熟上市規則的人都知道,滿足門檻條件離成功上市依然有很遠的距離,畢竟中國的上市資格還是無比稀缺的。要想脫穎而出,必須拿出一份讓發審委眼前一亮的財務報表,然而含辛茹苦三五年是一些企業所等不及的,企圖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態驅使他們將此重任寄托在了中介機構身上。作為中介機構的“班長”,券商(尤其是保薦代表人)無疑是成就企業上市之夢的活菩薩。毫不夸張地說,保薦代表人掌握著企業IPO的命脈。
了解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保薦代表人資格非常難考,人數稀少使之成為“金領中的金領”。企業非常清楚,股份的誘惑力比項目分紅要高出一個數量級,而相比上市融到的巨額資金而言,所付出的股份不過是九牛一毛。所以,為了使保薦代表人能夠盡心竭力,選擇主動送股的企業不在少數。從近期創業板IPO審核情況來看,兩成創業板IPO胎死腹中,其主因在于“調控企業利潤”和“PE腐敗”。
相關主體利益高度一致、迂回運作是IPO中“PE腐敗”得以盛行的庇護神。一位業內人士指出,“目前保薦代表人持股情況很多,不能說百分之百,三成到五成還是有的,一般保薦代表人不會直接違規作業,設立關聯投資公司參股更為多見。因此只要不是被舉報或者被調查,發現的幾率不大。”
瘋狂炒作的創業板也引起了投資公司對Pre-IPO項目的濃厚興趣。為實現“一夜暴富”,形形色色的“有錢人”(如實業老板、“富二代”)加入了PE投資隊伍。這些非專業的投資人清醒地知道,搶奪Pre-IPO項目,“關系”比“品牌”更重要,而最硬的“關系”,非保薦人莫屬。私募基金敦促保薦人游說企業在IPO之前進行私募,自然也會讓保薦人在股權上分一杯羹。眾所周知,對于原本利潤就很單薄的擬上司來說,數百萬甚至逾千萬的上市輔導費用顯然是難以消受的,為了加快上市進程,擬上市公司大多會欣然接受在IPO之前進行私募的建議。
根治PE腐敗,加大懲戒威懾力自然不可或缺。例如,詳細排查擬上市主體的歷次股權變更情況,對所有的原始記錄、原始憑證及相關文件逐一進行審核,一經查實存在“PE腐敗”,即刻吊銷當事人的執業資格,暫停或者撤銷當事人所在機構的保薦承銷業務許可,同時,對涉案企業給予一定年限內不準再提交上市申請的處罰。
然而,懲治畢竟帶有事后性,絕非上策,疏通“PE腐敗”中的利益機制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其一,降低保薦代表人在IPO中的分量。2004年,為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引入了保薦人制度,這項被譽為“證券發行制度革命性變革”的創舉不僅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卻制造出新的尋租空間。病源在于,這種制度安排賦予了保薦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通道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企業能否成功上市,與其說是靠自身的實力,倒不如說是靠保薦代表人的實力。不改變保薦代表人的這種絕對優越感,“PE腐敗”不可能得以根治。
其二,降低PE的暴利,加大持股風險。相對主板而言,創業板和中小板的“PE腐敗”現象要嚴重得多,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創業板和中小板的市盈率比主板高很多,私募更加有利可圖。所以,對IPO前突擊入股形成的股權,不管為何人持有,均應將鎖定期延長為3年甚至更長時間,并在解鎖時采用分期解鎖方式,以降低PE的收益率。同時,在鎖定期內,對股權是否涉嫌“PE腐敗”進行跟蹤排查,輔以嚴厲的制裁,加大當事人的持股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