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9月1日起,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正式開始實施,第三方支付企業需要在一年內申領“牌照”才能從事相關業務,這也被認為是對第三方支付的一次大規模整肅運動。其實,隨著網絡支付市場的不斷發展,市場變得紛雜,在暗潮涌動中,央行出拳治理也屬必然。
我們關注的是傳統的第三方支付企業會不會出現變化?在這種牌照的固有模式要求下,第三方支付企業會如何應對?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上主流的第三方支付都正在積極申請相應牌照,而且對于他們而言,相關管理辦法只是更好地規范市場,并不會帶來什么打壓或者不適用的地方。
管理辦法明確規定,支付機構依法接受央行的監督管理;未經央行批準,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根據央行數據,截至2010年第一季度末,共有260家非金融機構法人按要求向央行提交了支付業務登記材料,其中多數非金融機構從事互聯網支付、手機支付、電話支付以及發行預付卡等業務。截止目前全國有3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其中向央行報備的企業共約130多家。這也意味著《辦法》出臺以后,至少將有10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將被淘汰出局。
對于央行的監管對于支付行業而言,這是一種規范,也是發展中的一種必然,對于行業發展的凌亂有很好的梳理作用。不過,對于一些小型的支付企業而言,這次管理辦法的出臺,將更加規范進入的門檻和發展中的各種制約,必要的清理和肅清非常正常。
大浪淘沙,一些小型的支付企業最終從市場銷聲匿跡對于行業的規范有很大的益處,也減少了一些潛在的風險。當然,不少人在關注第三方支付會不會被央行或者說國有銀行徹底擊垮,其實這個擔憂大可不必。第三方支付經過互聯網虛擬經濟的洗禮,從無到有,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已經奠定了自己的發展基礎和龐大的用戶根基,包括人們的使用習慣,這是傳統的銀行難以短時間內取代的。
此外,第三方支付也具有一些獨特的優點:一是第三方支付的擔保功能,商業銀行的網站并不具備擔保功能,很多個人用戶主要是因為這項服務選擇第三方支付的;二是第三方支付針對網絡銷售有一套成熟的電子支付解決方案,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做的還遠遠不夠。
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優秀的第三方支付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支付結算這一基礎功能,轉而進入“行業支付專家”的市場定位,通過為行業提供一整套綜合的解決方案來提升自己的行業地位。
目前,央行已經推出了超級網銀,這也是國內銀行業與國際接軌的一種表現。類似的系統在國外成熟的支付市場中已有例證,比如ACH(自動清算所系統)就是美國處理銀行付款的主要系統,ACH在美國已經存在了30多年,90%的美國銀行是自動交換中心成員。事實上,每個發達國家都有自己的自動交換中心系統,否則很難在國際貿易中競爭,也很難建立高效的商業銀行系統。全球領先的在線支付系統PayPal(貝寶)在美國的成功就在很大程度得益于ACH的存在,PayPal只需一點接入,就可以全網聯通,不需要逐一單獨接入各家銀行,而可以專注提供基于賬戶的網上支付。
對于國內支付企業來說,這是在朝著一個良性、規范、明確的軌道前進,對大多數企業和用戶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情,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一個行業的滋生和發展需要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金融管理存在著太多的風險,不斷地規范和約束也是對第三方支付更好發展的一種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