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自9月1日起開始實行,意味著央行即將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的牌照,同時明確支付機構依法接受央行的監督管理;未經央行批準,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變相從事支付業務。央行此舉讓本就激烈的網絡支付競爭又起波瀾。
據悉,截至2010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1.42億,半年用戶凈增3396萬,網上支付市場交易額規模達到4500億元。在網絡購物用戶數急劇增長的過程中,第三方支付的魅力也凸顯出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可以規避交易風險的第三方支付方式;第三方支付業務整合了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其資金周轉效率遠高于傳統支付方式,支付寶、財付通、塊錢、各種銀聯的電子支付讓網購一族、B2C和C2C商家都享有更多安全的金融交易選擇。事實上,還不只是規避交易的金融風險,第三方支付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是生活的快捷和便利,人們不用再去銀行或者交易大廳擁擠排隊,而是擁有一個賬戶通過輕輕點擊就可以享受購物、繳費等一站式服務。或者說,第三方支付已經成為網絡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的普及、電子商務的火熱讓第三方支付成為熱點,一度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個領域的發展。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非金融機構進入第三方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領域的競爭也開始激烈起來,從而也開始暴露出一系列風險。
由于網絡交易的匿名性、隱蔽性,第三方支付平臺很難辨別資金的真實來源和去向,讓資金的非法轉移、洗錢、賄賂、變相侵占國有資產、收受回扣、詐騙等活動有了可乘之機。如何保障客戶備付金的權益?如何處置受理中的違規?如何杜絕洗錢和非法套現?如何保證支付服務相關信息安全?第三方支付的監管始終是業界輿論的風口浪尖。就目前而言,第三方支付的監管標準也是一種法律風險,相關爭議解決缺乏公信力。
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常理之舉是設定相應的監管機構,比如保監會、銀監會、證監會等相應職能,央行顯然力擔重擔。雖然央行一再重申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準入不對民營資本設限、不對許可證作數量限制等,新規定還是被認為是不公平的,尤其是規定注冊門檻必需超過1億,更把許多創新型小金融機構攔在第三方支付的門外。“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現在資本過億的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也并非一日成功,它也是從小企業慢慢成長,而小企業創新成長正是互聯網時代神話的締結者,央行此舉無疑讓互聯網經濟有所缺失,某種程度上削弱了第三方支付發展的活力,給予VISA等國外金融機構超級利好。
而央行只能對第三方支付的業務準入、交易行為、經營行為進行監管,相應的網絡安全與法律風險還需工商、稅務、信息產業相關部門共同處之,多個部門共同監管的防范任務不可謂不艱。如何真正有效地監管才是最小化第三方支付弊端的解決之道。從美國、新加坡、歐洲等國以及成功行業對第三方監管的經驗可以看到,筆者認為有效監管必然包括有效處理沉淀資金、定期賬務核查、高效的行業內控管理、制定違約懲罰規定及相關法律。
不管怎樣,從央行準入監管開始意味著網上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一直缺失的監管訴求正在慢慢得到滿足,從亞洲起步較晚的電子商務模式來看,監管不宜過嚴,畢竟互聯網對生活的改變造就越來越多層次的支付需求,尤其是第三方支付向手機平臺轉移,電信運營商也加盟了第三方支付的蛋糕爭奪戰的行列,因而催生多種多樣的競爭。有效監管應該保證第三方支付競爭的良性有序,而不是遏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