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信息產業與國際化接軌需要大量既懂英語又懂技術的復合型國際IT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應該在IT職業英語教育方面擔負起培養中國優秀IT行業人才的使命。本文圍繞著高職IT職業英語課程建設,澄清了“IT職業英語”的真正含義,分析了國內IT職業英語教學現狀,然后在教材建設和語音實驗室建設、IT職業英語師資培養、IT職業英語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IT職業英語;IT國際化企業;課程建設
1 正確認識IT職業英語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計算機專業英語就是IT職業英語,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計算機專業英語主要學習計算機專業領域內的一些英文術語以及如何閱讀英文版計算機資料和文獻,適當的時候還得用英文撰寫你想表達的專業觀點,比如做論文的摘要,或者是在國外的期刊上發表計算機領域的文章。而IT職業英語則不同,它涵蓋IT職業人士在國際工作環境下所需的商務英語、技術英語和求職英語三個方面的英語語言技能,表現為與工作緊密結合的聽、說、讀、寫多項實用英語技能。
以軟件工程師為例,他們在工作中首先要聽懂同事或客戶所講的與技術相關的英語,同時也要具備商務英語口語、技術英語口語技能,還需要具備高效率閱讀技術文檔的能力和寫作程序員文檔、商務email和技術報告的能力[1]。所以,IT職業英語需要滿足實際的國際化IT企業工作要求的全部。
2 國內IT職業英語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及高職教育的英語課程體系主要是以學術能力提升為教學目的,和企業的實際應用接軌不多。而市場上的各種培訓機構的培訓課程,則更多的是為了各種各樣的考試,像四六級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以及留學考試等等。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不是為了在工作當中的應用所準備的。
事實說明,經過了大學公共英語課程和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又通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畢業生,仍然不能勝任在IT國際工作環境下對商務交流、技術對話和技術管理方面使用英語的技能要求。按照國際慣例,一個國家的IT行業要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至少需要20%的人在英語技能上沒有問題,而國內的這一數字還沒有達到1%。所以,我國IT行業在國際競爭中遇到的巨大障礙就是IT人才外語能力的缺失。
我國的IT行業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和印度競爭的,那么語言這一關是一個瓶頸,無論是國際化的IT企業,還是向外擴張的IT企業,以及已經涌現的大量的軟件外包企業,他們都非常需要精通英語和IT技術的復合型人才,而要在短期內讓IT人才把英語說好,確實需要一個完整科學的課程體系,它不是現有的任何培訓機構為了針對各種考試和證書所涵蓋的。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應該在IT職業英語教育方面歷史地承擔起應有的作用,擔負起培養中國優秀IT行業人才的使命。
3 教材建設和語音實驗室建設
在IT職業英語教學這一領域,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計算機英語”教材僅僅是“古典英語閱讀”。文章難度對高職學生而言太長、太難。第二,通篇教材講的是閱讀、語法和翻譯。這離實際的國際化IT企業工作的要求甚遠。第三,學時遠遠不夠。一般高職院校的計算機專業英語學時數最多不超過30(每周2學時)。事實上,有個別兄弟院校在這方面做得較為大膽。舉個例子,文思(軟件外包企業)每年要從江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招聘20名學生,原因就是該校花70%的時間教授外語,只花30%的時間教授技術課程。因為外包企業對低端人才的技術要求并不太高,但是如果外語不行,就完全不能跨進這個門檻。再說,思遠這樣的培訓機構也花900學時學習外語。第四,教學設施落后。我們不少學校目前只安排黑板教室,連多媒體教室都不能配備,更不用說語音實驗室了。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無法有效地開展多媒體教學,聽力訓練無法得到有效的實施。
在選擇IT職業英語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教材的綜合性、實用性、互動性和前沿性。即: 融合商務英語,技術英語和求職英語,提供涵蓋聽、說、讀、寫、語法和詞匯的完整解決方案;教材內容源自國際IT企業場景和實例,專注IT領域,注重聽力、口語、寫作、求職等實用英語技能;教材貫穿角色扮演練習和各種模擬任務,增加學生參與性,注重課堂互動式學習;IT技術發展迅速,教材內容跟隨IT行業最新發展每年更新。
在教學設施建設方面要在硬件上加大投入,改善教學環境,建立語音實驗室和英語測試中心,加強運用CAI課件教學和使用多媒體教學。由于IT職業英語的特殊性,需要進一步營造真實的語言環境。一方面,可以加大聘請外教的力度,使學生能夠盡量與外教接觸,學到更多的活的語言,從實際的交往中掌握各種語言知識,鍛煉各種語言能力。另外,注重課外指導,幫助學生建立多種多樣的興趣小組,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4 IT職業英語師資培養
教好IT職業英語課程,確實需要具備多學科背景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想的IT職業英語教師是這樣一位教師,他/她做過很多軟件項目,英語很好,又在高校教書。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人才是不可多得的。一般而言,外語系的教師缺乏計算機專業背景和IT行業從業經驗,那么他/她在講授IT詞匯、技術支持、軟件開發過程、技術閱讀和技術寫作時會感到困難。因為專業詞匯的聽、說、應用沒有一定的學習過程是不可能的;而且英語聽力、口語和寫作這些實用技能必須是在教授的時候就與IT技術交流結合在一起。而計算機專業的教師,在英語教學方法、英語思維、語音語調、聽力、口語表達方面要迎接巨大的挑戰。
因此,全面提高教師的知識和技能是搞好IT職業英語教學關鍵的一環。學院應該把師資培養作為課程建設的重點之一,定期派教師出去進修和培訓。對外交流和合作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可與國外的某些友好大學展開多種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動。承擔IT職業英語教學的老師,平時要注意到自己的弱項,有針對性地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識和技能。
5 IT職業英語教學方法
傳統的計算機專業英語課程,實際上就是計算機英語閱讀,教師講講詞匯和語法,將課文翻譯一下就完成了。傳統的考試評測體系中也沒有考口語這一項,這是最大的弊病。
語言不是被教會的,而是在練習當中學會的。所以在教學方法上我們要注重互動和表演,貫穿角色扮演練習和各種模擬任務,增加學生的參與性,注重課堂互動式學習。在交互式的英語教學方法中,教師的角色是組織者和評委,學生的角色是演練者和表演者,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現場表演和老師點評。
在聽力口語、閱讀、寫作三個方面的時間分配上遵循3:2:1的比例分配,語法部分原則上以自學為主,課堂上不予以講解。聽力部分課后要求復習和背誦;口語以課上演練,當堂表演為主。閱讀部分要求課前預習單詞,課上記錄筆記,課后復習單詞;寫作要求課上講要點,課后務必要練習。
此外,在課程的開始就要幫助學生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幫助學生塑造英語思維,即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來學習英語。掌握思維差異是學習英語的關鍵。“用英語思維”是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對于一個生活在非英語環境中的中國學生來說,要做到部分或全部用英文來思考確有很大難度,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6 結束語
我國信息產業與國際化接軌需要大量既懂英語又懂技術的復合型國際IT人才。高職院校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主力,應該在IT職業英語教育方面擔負起培養中國優秀IT行業人才的使命。本文圍繞著高職IT職業英語課程建設,澄清了“IT職業英語”的真正含義,分析了國內IT職業英語教學現狀,然后在教材建設和語音實驗室建設、IT職業英語師資培養、IT職業英語教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參考文獻
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與考試中心組編. IT職業英語教材(English Course for IT Professionals)[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