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對自己的病毫不在意,被確診后仍將不良的生活方式進行到底。這些患者固然不好,但還有一類患者是太把病當回事了。他們吃飯按克計算;每天測量血糖、血壓幾十次;大量運動;遇到稍微明白一點的人,就“討教”,有不一樣的說法,就心情煩躁。他們每天就圍著病轉,日久天長,甚至有人得了抑郁癥。解放軍第306醫院全軍糖尿病診治中心主任許樟榮說:在糖尿病治療上,要講究“度”,所謂過猶不及。
擔心過度
王大娘患糖尿病已一年,她每天反復測量血糖,稍有下降就很高興,但如稍稍升高,就十分緊張,立刻去醫院。這種沉重的精神負擔讓她睡不好覺,吃不好飯,日漸消瘦。
【專家說法】 有的患者確診糖尿病后,整天憂心忡忡,甚至影響到進食睡覺。過分焦慮的后果是血糖難以控制。嚴重的焦慮就如應激一樣,可以引起體內升血糖激素的釋放。有時因為血糖高一些帶來的嚴重焦慮情緒,其傷害甚至會超過高血糖本身。而且,高血糖是相對容易控制的,焦慮情緒則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調整,包括接受藥物治療。
降糖過度
王大爺病程8年,并有冠心病,醫生要他空腹血糖控制在7毫摩爾,餐后在10毫摩爾左右,可他卻想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結果在一次出門時發生了低血糖且誘發了心梗。
【專家說法】 有些醫者和患者過度強調降糖治療的達標,而血糖控制過于嚴格容易發生低血糖,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險。嚴重的低血糖可以致殘甚至致死。對于老年、合并多種糖尿病并發癥患者,不宜將血糖降得過低,也不宜降糖速度過快,否則會因為降糖過度而增加了低血糖、心血管病甚至死亡的幾率。
限食過度
徐先生50歲,每天都嚴格按照糖尿病食譜進食,寧可少吃也絕不多吃。他對很多東西避而遠之,可血糖控制的并不理想。最近聽說南瓜降血糖,一連吃了一周,將自己皮膚吃的都發黃了,以為得了肝病前去就醫,結果并沒任何異常。
【專家說法】 糖尿病的飲食治療,不等于過度限制攝入。要做到平衡膳食,主副食搭配,粗細糧調配。進食量的多少應由體重來決定,低于標準體重時要增加進食量;高于標準體重時要減少進食量;其目的都是使自己的體重最終達到標準體重。進食過少會造成營養不良,導致或引發、加重相應的疾病;人的體質、抵抗力也會下降。
運動過度
方女士自從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便開始加強鍛煉。上下班騎車來回20公里,晚上還要繼續跑步。雖然很疲勞,但聽說運動對控制血糖好,方女士還是咬牙挺著。幾個月后去檢查血糖,本以為會降低的血糖卻升高了,方女士頓時傻眼了。
【專家說法】 運動過度可引起包括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內的升高血糖的激素分泌增加,因此可以引發高血糖。病人鍛煉要掌握度。生理學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運動開始的5~10分鐘,達不到降血糖的目的;運動時間20~30分鐘,隆血糖的作用最佳;運動時間超過40分鐘,雖然血糖可以降低,但血中脂肪增加,會加重糖尿病病情。運動時要以不出現心悸、氣促為度。
許主任強調,糖尿病治療是漫長的過程,保持好血糖水平需要綜合多方面因素,控制血糖的幾個要素合理且適量的結合在一起,才會起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