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超級病菌”引發的恐慌襲來,其“無藥可治”的結論,令社會公眾甚為恐慌,不過——
抗生素集體失靈
據媒體報道,“無藥可治”的“超級病菌”目前已造成全球約170人被感染,其中在英國至少造成5人死亡。“超級病菌”的產生,追根究底,還是人們對抗生素的濫用。
抗生素對人類而言,猶如一柄雙刃劍,在為人類帶來福音的同時,也由于人們的濫用,使得它面對各種新的病菌越來越“力不從心”。初次來襲的病菌是徒手來的,抗生素是棍棒,因此人體獲得了勝利;二次來襲的病菌也帶來了棍棒,抗生素是刀槍,人體還是勝利了;再下次,病菌帶上刀槍,甚至還用上了核武器,人體還能有得救嗎?很難!因為病菌是單細胞生物,數量巨大,繁殖能力強,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比人要強得多,所以在這場人與耐藥菌的競爭中,最終勝出的就有可能是病菌。
有資料顯示,抗生素一代一代地被研發出來,又一代一代地被耐藥細菌打敗,研發周期不斷延長,現在已經很難再有新的抗生素研發出來,而超級病菌的耐藥性卻越來越強。因此,作為人類抵御病菌感染類疾病的主要武器,抗生素集體失靈了。
保衛免疫力更實在
觀察病菌所致病癥不難發現,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染病,只有免疫力低下的人才會頻頻被感染。“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不要怪有蒼蠅,要怪就只能怪你為什么成了“壞”蛋。這就是中醫所說的: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因此,增強人體的免疫力遠比研究抗生素有用和實際得多。正如老百姓常說一句大白話:“疾病是彈簧,你弱它就強。”
中醫與免疫力相似的名詞是“正”,將機體對外來的抵抗稱為“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就是指免疫力強時,外來的致病因素就不能侵犯人體。而造成人體患病的各種因素被稱為“邪”,就是中醫里所說的“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病菌就應歸類于“風”。繁體字的“風”寫做“風”,就是因為風里面攜帶小蟲子的意思。這些小蟲子就是細菌和病毒。
因此,在對付病菌的問題上,采用中醫防治方式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辦法。
肺氣充盈御邪的首道防線
肺是人體最高的臟器,因此風邪侵犯,首先是要犯肺,而我們臨床有很多疾病都是由呼吸道傳播也是這個道理,同時,“肺主皮毛”,人體的體表抵抗病邪的能力也是由肺氣是否充盈來決定的,所以說人的肺氣是否充足,是御邪于體外的第一道防線。
提升肺氣的方法就是多運動。“久臥傷氣”,要讓你的機體動起來,當然,這種運動必須是適度的,以使自己不感到疲勞為度。人只有不斷的動起來,才會使自己的身體保持活力,隨時保持御敵于外的狀態。
同時,提升肺氣的方式還有腹式呼吸法,吐濁納新,甚是有效。另外,兩手十指相扣進行拍打,直接刺激雙手的大小魚際,對有效提升肺氣也很有幫助。
腎藏正氣一切皆有可能
腎為先天之本,具有“司封藏”的功能特點。《黃帝內經》中說:“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也就是說腎是主藏的,是精所凝聚的地方。中醫所說的精就像拜金主義者眼中的錢一樣,它是萬能的。當我們體內缺少某種東西的時候,只要有了充足的精,一切都可以變成可能。
精是有形的,如果它變成氣,就是無形的腎氣。腎精與腎氣是在不斷地相互轉化之中,腎精化整為零,就成了腎氣;腎氣凝聚在一起,就成了腎精。腎精就是通過轉化為腎氣的這種方式布散到全身,從而發揮它的作用。
腎儲能源省著點兒用
腎為先天之本,好像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時背的行李包。有的人行李包很滿,有的人行李包很空,所以對于腎所藏的能源,一定要節約使用才是。首先是要不熬夜,因為熬夜的人,通常都是在處理一些勞心傷神的事情。如寫論文、搞策劃、做計劃、整理資料等等……無不需要絞盡腦汁、嘔心瀝血。這些都是最能耗損精血的,會大量動用我們的能量庫存,造成腎精的損傷。
其次是要防止過勞。過勞傷腎。過勞主要指兩個方面,第一是腦力勞動,如大腦超負荷運轉,對腦力過度的損耗,按照中醫的理論就是損傷了腎精。第二個指的是房勞,也就是指的性生活過度也會損傷腎臟。《黃帝內經》有 “不知持滿”,就是說本來應是精滿了才可以行房的,結果還不滿就做了不節制的事,結果“務以快樂”,“半百而衰也”,還活不到50歲就衰老了。
當然,飲食也可起到補腎、補正氣的功效。腎陰虛的人,即有臉發紅、五心煩熱等癥狀的人,可多吃些烏雞、鱉甲、龜板、枸杞子等補腎陰的食物;而腎陽虛的人,即有怕冷、四肢發涼、面色蒼白等癥狀的人,可多吃些補腎陽的食品,如狗肉、鹿肉、蝦仁、牛尾、韭菜等提升陽氣,相當于增強免疫功能。
息息相關脾胃衰百病襲
正氣是否能夠內存與脾胃也息息相關。中醫里有句話叫“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經驗豐富的中醫在辨證治療時,都不會忘了調理脾胃,使用藥性強烈的藥物時也都會想著保護脾胃,這就叫做“有一份胃氣就有一分生機”。
為什么脾胃會有如此強大的功能呢?如果說腎是不可再生能源的話,脾胃就相當于是可再生能源了。人出生之前,是由先天之腎精為胎兒生長發育供應營養物質;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于后天的脾胃攝入營養物質所供給。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后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祛病保健康。但即使先天基礎非常好,如果不重視后天脾胃調養,那仍然會多病減壽。
根據天人合一的五行養生文化,中醫認為黃顏色、甘甜味能夠調養、補益脾胃之氣。所以脾胃不好的人,飲食上應多吃黃色和有甘甜味的食品,如小米、番薯、玉米、南瓜、黃豆等都是滋養脾胃的佳品。
另外,穴位也是調養脾胃的力量。民間就有“每天按摩足三里,等于吃只老母雞”的說法,也就是說常拍足三里穴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等。
除此之外,中國古今許多養生家都提倡飯后散步緩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這的確是“以動助脾”的養護后天之道。
TIPS:
動動嘴就能滋脾養腎
為大家提供一種既可養脾胃,又可養腎的養生小技巧。其方法是用舌尖舔上腭,左右擺動36次。待口水增多時,分三次咽下即可。這個看似極其簡單的動作,實際上可以幫助聚集唾液。而津液有滋潤、濡養人體的作用。吞食自己分泌的津液,既可滋補脾胃“后天之本”,還可護“先天之本”。非常值得您“去費這番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