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電話驚醒夢中人
晨晨作為離異家庭的孩子,在我嚴厲管教下,成長得還算順利,考上重點高中,性格開朗,純真乖巧。每次鄰居碰到我都說:“晨晨太有禮貌了,每次見我都喊阿姨。你真是教子有方啊。”我心里美滋滋,為晨晨驕傲。但那天班主任的一個電話,卻讓我大驚失色。
“晨晨借同學錢不還,五六個同學加一塊有700多。”我“啊”的叫出了聲:“我沒少給他零花錢,姥姥也常問他需不需要錢,他說不用啊。”老師沒好氣地說,他不止借錢,關鍵是賴賬這點讓人氣憤不已,他把借條上70元改成20元,這是品質問題,真看不出他心計這么重!我臉蛋發燒,趕緊去把同學的欠款還上了。
晚上,我一臉冷酷,晨晨如實坦白,因學習壓力大,他靠玩網游減壓,需要買大量游戲幣,又不想為難我,只好借錢。拆東墻補西墻,用這人的錢還那人的錢。我倒吸口涼氣,沒想到他的經濟往來如此混亂,和我眼中那個行為端莊的好兒子千差萬別。我警告他以后不得再借錢,他點頭稱是,說不會再讓我操心。
多面性讓我看不清孩子的本質
后來,我發現他兩面派的事還多著呢,小小年紀,性情非常復雜,甚至是雙重人格,讓我很為他擔心。比如有一次,我剛下樓,就聽見他正跟小區花匠調侃,一口一個“你媽的”,讓人聽了汗顏!我問他,為何對樓里鄰居恭敬,對花匠卻不尊重?“那人是臨時工,農村人,我憑什么尊重他?鄰居要相處一輩子,得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有事好相求。”沒想到他小小年紀就把人分為三六九等,高低貴賤,憑這種惡俗的人生觀以后怎么在社會上生存?他反駁我,說他天生是當老板的料,“以后別人給我打工,我不需要靠勞動掙錢。”
不久,他又做了一件令我吃驚的事,讓我跳得不行。
他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很晚回來后說自己頭痛。我勸他早點休息,他卻堅持復習功課,令我感動不已。忽然,我從他外衣上嗅到一股濃烈的煙味。于是,我拐彎抹角向他打聽飯店地址,第二天去探詢,才了解那晚他做了什么:那晚去了十多個男生,要了15瓶啤酒,還有人帶了煙。酒足飯飽后,還跑去唱歌,甚至開玩笑說要找侍陪小姐,給小費……我聽后震驚不已,沒想到一臉稚氣、立志要考北大的兒子墮落到這個地步。我拿拖把狠狠揍了晨晨。為這事,我傷心了好多天,寢食難安。晨晨嚇壞了,不停地向我道歉。
【心理師分析】
癥結1:“溺愛鞭策型家庭”
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都有多個人格面具,彼此相生或相克形成不同的組合從而衍生不同的精神結構與心理狀態,在這些人格的組合中如果彼此統一,心靈和諧度就高;反之則會造成沖突與扭曲。人格的形成重要階段來自于童年期到青年期,主要來自三方面能量的影響,分別是父母人格,家族人格,及后天社會人格。
通常孩子在4歲左右擁有自我角色意識,知道好與不好時,就會展現出對角色的控制與描繪的欲望。如孩子當著老師和外人很乖,當著父母卻很淘氣,這是正常的現象,但也需要父母婉轉引導,讓孩子知道家和外邊一樣。但孩子家里很乖,背地卻做壞事,就要警惕了,如孩子會用表演出來的好來討好媽媽,得到信任,同時孩子會偷偷做媽媽不讓做的事,家長不夠細心,常被孩子騙過就會滋長和強化孩子的這種兩面人格。文章中孩子已進入青春期且不僅在母親面前,在學校、在鄰居間也如此,就值得母親關注了,這表明孩子的這種傾向很有可能形成“表演性假面人格”(兩面人格)的不健康人格。
孩子“表演性假面人格”的形成往往發生在“溺愛鞭策型家庭”,即對孩子溺愛且期待很高的家庭,及存在家庭創傷的家庭,還有一部分是來自于父母人格或家族人格的直接傳遞,即這種人格在父母或祖輩中存在。
癥結2 :“不好的自己”沒了歸處
從文章中可以感受到母親的主導人格是正面的,且母親是一個很要面子和尊嚴的女性,在生活中存在著追求完美心理,再加上孩子在早年沒有父親,媽媽會把自己的價值實現與孩子的成功連接,親子互動中在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愛的同時也會給予非常嚴厲的教育和高期待,無形中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角色期待壓力。
媽媽婚姻失敗所導致的對孩子的養育焦慮,會使母親流于對孩子表面的好及面子的關注并以此給自己安慰來緩解焦慮情緒,同時孩子的“好”會給單身母親帶來安全感。在媽媽的信念系統中孩子一定只能好和為媽媽爭氣,這樣會使得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把自己好的一面給媽媽看,把自己不好的地方隱藏得很深。孩子的另一個不好的自己(陰影人格)沒了歸處,孩子會用偷偷的做壞事來釋放這個壓力。
【專家支招】
完全接納孩子
孩子現在的狀態需要母親完全的接納,而不是通過打罵和抱怨,使孩子再次壓抑自己的消極人格。一般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與母親是有著距離與隔膜的,更需要母親與孩子溝通與交流,母親學著放下對孩子的過高期待,接納孩子的缺點接納完整的孩子,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基礎上與孩子探討人生和未來的角色,對他的不當行為婉轉引導;也可以向孩子介紹擁有正面男性人格、健康價值觀、成熟、社會經驗和閱歷豐富的長親或老師與孩子互動,建立孩子積極健康和諧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