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反復出現頭暈、頭昏重、頭痛等癥狀,且有心煩、耳鳴、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情況發生,研究表明,這些都是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結果。慢性腦供血不足是腦卒中、癡呆等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環節,被稱為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隱形殺手”。
2/3中老年人有腦供血不足
51歲的阮女士兩年前體檢發現高血壓,開始服降壓藥,因為工作忙,服用藥物不規則,這半年來,總是感覺頭暈、乏力等,做什么事情總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晚上睡眠不好,很心煩,更糟的是健忘,家人前一天交待她的事,到了第二天她就忘了。開始她以為自己是更年期,沒在意,可是后來癥狀越來越明顯,到了醫院做了一系列檢查,結果發現除血壓高,血脂高外,TCD(經顱多普勒,利用超聲波來檢查顱內血管血流動力學的一種技術)顯示腦動脈狹窄、腦血流減少,經神經科醫師診斷,患有腦供血不足,而她出現的這一系列癥狀就是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
慢性腦供血不足最早是在1990年由日本醫學家提出來的,是大腦的慢性、持續廣泛的供血減少,引發腦部缺血缺氧而出現一系列腦部功能障礙臨床表現的疾病。慢性腦供血不足發病率很高,據統計,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腦供血不足。
血管堵塞是主因
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生有多種因素,首先為血管因素。任何原因引起給大腦供血的動脈血管的管徑變小或管壁變硬等,都可以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生。在這些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另外還有動脈炎、動脈狹窄等。其次,大腦的血流量和血壓的高低直接有關,血壓過高或過低都會使大腦的血流量減少而不能確保腦組織的正常供血。此外,血液成分的變化也能引起腦供血不足。醫學研究證實,血粘度增高是使大腦供血減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脂血癥、血小板增多癥、高血壓、糖尿病、尼古丁、酒精刺激等都可以使血液粘稠度增加,從而減少腦組織的正常供血。
早期治療可逆轉病情
慢性腦供血不足病程較長,很多患者做完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無異常時就認為沒事了。其實慢性腦供血不足是動脈粥樣硬化過程的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如積極有效地治療有可能阻止腦梗死的發生,減少其發病率。因此患者應該在神經內科專業醫師指導下監測各種危險因素,如血脂、血流動力學、血栓前狀態指標等,及時、有效對相關危險因子早期干預,防止腦梗死的發生。
慢性腦供血不足在早期是可逆的,正確治療往往會獲得很好的效果。治療方面應針對不同的病因,如血管方面的(包括動脈硬化、動脈炎、動脈狹窄等)、血液動力學方面的(包括高血壓及低血壓)、血液方面的(包括高血脂、糖尿病、貧血等),以及其他因素(如肥胖、吸煙等),選擇不同的防治方案。藥物治療主要以改善腦循環、去除危險因子為目的。隨著介入手術的普及,對于引起慢性腦供血不足的顱內動脈狹窄,可采用PTAS術;對頸動脈狹窄引起的慢性腦供血不足,可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患者可采用高壓氧治療,高頻、超聲波等理療,推拿療法、運動療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