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60歲的林阿姨參加了退休職工體檢,發現有早搏,醫生建議她去做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她聽后,有些害怕,急忙到醫院就診,醫生讓她做了一次24小時心電圖監測,報告顯示“24小時內見120個房性早搏、偶見室早”。林阿姨頓時慌了神,那么多早搏,豈不要命?誰知醫生卻說,沒什么事,也不需要吃藥。
分類:緩慢和快速兩大類
心律失常,就是指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頻率與節律以及沖動傳導等任何一項異常。一般可分為緩慢心律失常和快速心律失常兩大類。
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即病竇綜合征)和傳導阻滯(竇房結功能正常,但在傳導路徑上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阻滯)兩類。主要表現為心跳過慢,患者可出現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等癥狀。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過早搏動(即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類,它們又可根據發生的部位不同,分為房性(來自心房)和室性(來自心室)兩種。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嚴重者可發生暈厥,甚至猝死。快速心律失常的發作時間可長可短,短則數秒鐘,長則數分鐘、數小時、數日,甚至一直持續。
檢查:24小時心電圖最“準”
常規心電圖對發作時間很短的心律失常檢出率不高,往往等病人趕到醫院,心律失常已自行終止,再做心電圖時,已經正常。24小時心電圖監測是用儀器記錄下患者在24小時內的所有心跳情況,能顯著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
盡管從理論上說,24小時心電圖監測比常規心電圖\"準\",但由于常規心電圖檢查簡便、快速,依然是臨床上最常用的篩查心律失常的手段。
原則:先評估 后處理
如果患者沒有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適癥狀,且經醫生判斷該心律失常不會導致其發生危險,則無需治療。在臨床上,這部分患者占大多數。
如果經醫生評估后認為,該心律失常會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即使患者自身沒有任何感覺,也必須治療。
介乎兩者之間的臨床情況,如心律失常不嚴重(如房早、室早、竇緩等),但患者有不適癥狀等,則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當治療。
處理:因“人”因“病”制宜
早搏:主要包括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兩類。若心臟結構和功能均正常,無明確器質性心臟病史,患者在發生早搏時,也無明顯不適,通常都不需要針對心律失常本身進行治療;若早搏引起了患者的不適癥狀,則可選擇心律平等藥物進行治療;若早搏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的基礎上,如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則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進行治療。
房顫:老年人中比較常見。治療房顫通常采用節律控制(維持竇性心律,盡量減少房顫的發生)和室率控制(不糾正房顫本身,只降低發作時的心室率)兩種方法。另外,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年齡、既往是否發生過中風、是否合并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等,給予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病竇綜合征或傳導阻滯:緩慢心律失常患者若有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癥狀,且心電監測發現有心跳過慢甚至停跳現象,醫生通常會建議其植入心臟起搏器。但若只是心跳偏慢,患者無明顯不適,且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也未發現明顯的心臟停跳現象,可暫時不采取治療措施,定期隨訪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