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北京益派市場咨詢公司,對2704人進行的調查顯示,58.8%的受訪者對自己健康狀況較為自信,其中48.0%的人說自己“比較健康”,10.8%的人認為“非常健康”;認為自己“不太健康”或“很不健康”的僅占10.8%。
盡管如此,仍有高達82.9%的人認為自己需要養生,10.1%的人尚在猶豫,僅7.0%的人認為自己不需要養生。然而頻頻出現的養生大師被曝事件讓很多人對養生這一問題產生了懷疑,養生到底該聽誰的?“養生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方舟子
首先要給自己起—個能夠體現自己的養生特色和地位的響當當的綽號,自從水滸的時代以來,這是行走江湖的通行證,是揚名立萬的招牌。綽號可以是自己喊出的,也可以是媒體幫著炒出來的。有時一個綽號不夠,就再加一個別號,所以張悟本又號“京城最貴中醫”,林光常又號“地瓜王子”,李一又號“道醫傳人”。
江湖上講究師承,特別是以傳統文化為賣點的,最好再給自己改換祖宗,投胎世家:劉弘章號稱是明朝永樂年間“太醫”劉純的后裔,雖然史書記載劉純從未當過太醫,這沒關系,有幾個讀者會去查史書?張悟本號稱出身中醫世家,老爸當過領導人的保健醫生,雖然張家父子都曾經是紡織廠工人,誰敢說他們就沒有悄悄地在干第二職業?曾是練攤的雜耍演員,2006年才正式成為道士的李一都敢號稱“3歲就成了道士”。養生成了文化,就必須把自己包裝成文化人,最好要有一個博士學位、教授頭銜,沒有就去買一個,比如林光常從美國“野雞”大學買的“美國環球大學博士”,或者干脆發明一個。例如劉弘章父子的“聯合國醫學博士”。李一的劍橋大學客座教授頭銜是他的發明,但是國內名牌大學的客座教授卻可能是真的,因為那里有他的仙友、弟子。
敢吹會吹是行走江湖的必備技能。以前有種說法,東北出大師,因為東北人善于忽悠。我們要強烈反對這種地域歧視,全國各地都不乏忽悠天才,最近出現的幾個著名的“養生大師”就都不是來自東北的。這讓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了盼頭。聲稱自己的養生大法能夠包治百病、百病不生,是吹的必要內容。李一更是把吹術提高到了新境界,敢說自己能用“胎息大法”在水下閉氣2小時22分,敢說“我們活到200多歲是正常”,都不是凡人能說得出口的,不愧是“神仙”。
如果你的養生方法與醫學界主張一一相符,人家自己會上醫院看醫生,何必來找你?所以一定要標新立異、聲稱自己超越了現代醫學。醫學界認為牛奶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物,你偏要說“牛奶是給牛喝的,不是給人喝的”,嚇唬大家“喝牛奶會導致骨質疏松,會導致癌癥”。醫學界認為吃鹽過多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你偏要說“吃鹽多少和高血壓沒有關系”。醫學界認為水產品要煮熟了吃以免吃進寄生蟲,你偏要提倡吃生泥鰍清肝火。
醫學界認為健康沒有捷徑可走,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改掉不良的生活習慣例如不吸煙、少喝酒、注意飲食均衡、進行適度的鍛煉、保持精神的放松。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幸好有“養生大師”給大家指明一條捷徑:“每天1斤綠豆煮水能防治高血壓、糖尿病、近視,3斤綠豆煮水能防治癌癥”;“生吃長條茄子就等于吃降脂藥”;“喝牛蹄筋湯有效地防止癌變和其他疾病”;“一天吃一個紅薯,保證不會得癌癥”;“通電體檢能夠預測出未來5年內你能得什么病”。你也必須發明自己的捷徑、偏方,不要怕荒唐,再荒唐也會有許多人信——生泥鰍都吃得下,還有什么吃不下?
“養生大師”不是自得其樂的隱士,總要把自己推銷出去。拉攏名人、媒體作宣傳能讓你快速走紅。如果能在某個媒體里培養幾個弟子,如果有一個團隊為你策劃、推銷,就更為省心省力。這就需要有錢。斂財是所有“養生大師”的終極目的。不管是賣假藥、保健品、排毒餐,還是舉辦培訓班、坐診收高昂的費用。
不用擔心“養生大師”會很快失去市場。養生文化自古以來就沒有失傳過,在某種程度上。養生已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信仰。特別是在就醫環境惡劣的今天,面對一方面渴望能通過養生不生病、治好病,一方面又缺乏科學素養、醫學知識的公眾,“養生大師”很容易一直風光下去,偶有閃失遭遇曝光也不用太擔心被司法部門追究責任,換一個馬甲就有可能卷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