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來臨,氣溫驟降。國家氣象部門預測,“就目前氣象狀況來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現低溫現象”;看來,今年可能
什么是腦血栓
腦血栓全稱腦動脈血栓形成,是指腦動脈血管在粥樣硬化的基礎上,被血液凝固形成的血栓所堵塞,造成血管閉塞,導致供血部位的腦缺血和腦組織壞死,引起半身癱瘓、半身感覺障礙、失明、失語;或眩暈、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站立不穩等臨床表現。
腦血栓多發于秋冬季節的原因
秋冬氣候冷,尤其遇到天氣突然變冷,比如寒流侵襲時,人體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分泌增多,引起腦動脈血管痙攣。本來有動脈硬化的腦動脈,既有動脈內膜損傷,又有動脈粥樣斑塊沉積,已經為血栓形成打下了基礎;腦動脈的強烈痙攣,更容易產生腦動脈管腔閉塞。
秋冬天冷,人們戶外活動少,血流速度慢;加之天冷飲水少,血黏度容易增高。
遇冷時,體內纖維蛋白原產生增多,這不但使血液黏稠度進一步增加。而且為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創造了條件。
血栓形成要具備血管、血液和血流三個必備條件。秋冬的寒冷,顯然促進了這三個條件的具備,既有血管官腔的變窄,又有血黏度的增高,還有血流速度的變慢,故有利于腦血栓的形成。
預防措施
生活調理
保曖秋冬天冷,尤其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著意保暖。原有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高脂高黏滯血癥和原有中風病史的人,尤其應注意防范。顯然,“春捂秋凍”不適于心腦血管病人。
喝水在深夜讓老年人喝200毫升,白開水,則早晨血黏度不僅不上升,反而有所下降。因此醫學界普遍認出。晚上飲水的確可以降低血黏度,維持血流通暢,防止血栓形成。養成睡前飲水的習慣對預防腦血栓的發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果在早晨起床后再喝200毫升白開水,將會更有效地控制血黏度的晨間峰值,防止血栓形成。
通便秋冬的早晨如廁大便時,蹲坐時間不可過長;最好把蹲式變為坐式。保持大便通暢。如有便秘,酌情用緩瀉劑;或吃香蕉、地瓜,喝蜂蜜水。
適度鍛煉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練八段錦、騎自行車等,益處更大。但是,天氣寒冷時,要適當減少室外活動。
控制情緒掌握心理平衡,避免情緒激動,嚴防過度緊張。
高血壓高血壓是腦血栓的主要易患因素。如果高血壓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患腦卒中的風險增加12倍以上。
糖尿病糖尿病的腦血管并發癥比非糖尿病人高2-3倍以上。腦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之一。有效控制糖尿病,就能減少或延緩腦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高脂血癥與肥胖通過嚴格控制飲食、適當的體育鍛煉和必要的藥物治療,降低血脂,控制體重,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釜底抽薪,切斷腦血栓的來源。
堅持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聚集藥物。
積極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又稱為一過性腦缺血發作,俗稱小中風。突然發病,常有短暫的輕癱、失明、失語;或眩暈、惡心、嘔吐、肢體麻木、站立不穩。但癥狀一般只持續數分鐘至一小時,一般不超過24小時。而且,沒有急性腦梗塞的證據。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腦梗塞的超級預警信號,重視它的治療和預防,在很大程度上能防止腦梗塞的發生。
注意心率增快的風險
與心率60~74次/分者相比,心率大于90次/分者,男性心血管發病風險增加32%,女性增加23%。此外,心率75次/分以上,可增加男性心臟病發病風險;心率90次,分以上,增加男性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病風險,增加女性心臟病的發病風險。
長期心率增快可能是我國成年人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因此,對于這類病人應作長期監測,注意防范,比如服用拜阿司匹林;必要時對心率增快進行適當的處理。
腦血栓一旦出現,應立即呼叫120,穩妥送往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和系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