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號梅庵、梅癡、阿梅,晚號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戲號李百蟹,江西臨川溫圳人(今屬進賢縣),是近現代著名的教育家、美術家和書法家,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先驅、奠基人和改革者。李瑞清五十四年的短暫生命歷程中,在詩、書、畫三個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現,尤精書法,繪畫擅長山水、人物、花卉,山水師法原濟、八大山人,花卉宗惲南田。但促成其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美術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于其興辦新學,“興學育才”、“興學強國”及改革美術教育的辦學主張與教育思想。
第一,教育救國的教育思想。清末民初,中國處于動亂不堪的大變革中,政治上,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及國內革命運動的如火如荼,致使民族危機空前高漲,社會矛盾日益尖銳,人們已痛切地感受到國無時不可亡的危險;文化教育上,各種文化思潮百花齊放、風起云涌,有識之士都渴望尋求到解民族于倒懸、救國家于危亡的良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外御強敵、內求變革的救國呼聲高漲,有倡導“實業救國”的,如張謇、湯震、陳熾等;有倡導“教育救國”的,如張之洞、劉坤一、李瑞清等。關于“教育救國”的理由正如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在1901年上奏朝廷的《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中所言:“竊謂中國不貧于財而貧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氣。人才之貧,由于見聞不廣,學業不實;志氣之弱,由于茍安者無履危救亡之遠謀,自足者無發憤好學之果力,保邦致治,非人無由,謹先就育才興學之大端”[1]。
李瑞清是“教育救國”的倡導者與忠實奉行者,認為教育是拯救當時國家的唯一可行途徑,曾言“中國前途,除辦學外,更無第二條生路”[2]。對于“教育救國”的思想,李瑞清在其文章中作過精辟的論述:“今世豪杰之士,往往遠言富強以救國,促進立憲以維亡。當知猶太人非不富,國非政府所能亡,亡在社會耳。救社會舍教育外,更無他法。唯一二英杰投身教育,不但不可有富貴思想,即名譽思想亦不可有。當如老牧師除救世外,無他思想。政治之良否,須仰望于政府諸公,而教育則匹夫皆能勝其行。”“如無教育,便無人,安有國?”[2]“自古以來,未有無學而不國亡,有學而國不興者”[2]。
通過深刻體會李瑞清的“教育救國”教育思想,發現在傳統哲學中不難找出其理論根源與思想基礎,它與傳統哲學中“政教統一”觀點是非常暗合的。傳統哲學,特別是儒家哲學一直強調教育要為政治社會服務,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了尋求知識,而是為了培養出能為國家、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棟梁之材。《大學》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3]《學記》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建國君民,教學為先”[4]。上述傳統哲學思想都著重強調教育的政治作用,通過教育來達到國家太平強盛、長治久安的目的。明代最有影響力的東林書院中一副極有哲學意義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人耳,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同樣說明了教育與國家政治的密切關系。因而,李瑞清提出的“教育救國”思想是有深厚的傳統哲學淵源與思想基礎的。
第二,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思想。李瑞清在教育實踐中特別注重對學生進行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強調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與價值觀。他認為教師的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作用遠遠大于單純的說教方式。在任兩江師范監督期間,李瑞清以一校之長的尊榮地位卻衣著樸素,生活節儉,居住于三間茅屋之內,門前懸一書有“吃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木匾,既律己,又誨人,其身體力行,以身為范的做法全校師生感受頗深,他的學生柳肇嘉曾評其“一日僅飽三餐粥,墨飲一升難鼓腹”。
其實,李瑞清的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思想與其自身的道德修養與精神境界是分不開的,明顯融入了傳統哲學中“文道結合”的影子。他出身書香門第,祖父、父親、叔父皆為名動一時的文化名人,自幼飽讀詩書,深受傳統儒學的熏陶,其一言一行都自然地流露出儒家提倡的那種“其身正,不令而從,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大家風范。傳統哲學中,關于以人為本、以身作則教育觀的闡述并不鮮見,也就是哲學中所講的主體論。《孝經》說:“天地之性人為貴”;荀子認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孔子認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等。這些關于人為社會主體的哲學論斷都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地位與個體具有的人格尊嚴,甚至可以說縱觀整個中國的傳統哲學皆是圍繞著人、圍繞著如何做人、圍繞著應該具有何種人格的問題展開的。在傳統哲學中,理想的人格應該是“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居天下之廣居,至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從李瑞清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熟知傳統哲學中強調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意義。這種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及任何獎罰制度都無法替代的,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的形成,從而達到《呂氏春秋·誣徒》中所道的那種“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也。所加于人,必可行于己,若此則師徒同體”的理想境界。
第三,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思想。李瑞清在教育過程中非常重視理論要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李瑞清創造性地把原來第三類學科中的圖畫課與手工課單獨提出,組建成特別注重實踐能力的圖畫手工科,為中國近現代的學校美術教育奠定了基礎。當時,這些作法都突破了《奏定優級師范學堂章程》的規定內容,顯示出他敢為天下先的膽量與勇于革新的魄力,同時也顯示出他令人嘆服的遠見卓識。[14]
李瑞清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思想也非常符合傳統哲學中關于認識論與實踐論中“知行合一”的命題。傳統哲學觀點雖然表述不一,但其共通之處是都非常重視教育中學習與實踐的重要性。再回觀李瑞清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觀念與這些傳統哲學精粹相比較又是何其的相似。李瑞清的觀念里,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的學習同樣重要,理論知識可以更好地指導實踐,而實踐練習又反過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二者不能截然分割,要做到知行并重,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相資為用。
總之,通過上述對李瑞清教育思想在教育救國、以人為本的人格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育三方面的歸納并運用傳統哲學觀點對它們進行的分析,可以發現李瑞清的教育思想源自其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振興國家的理念及愛國家、愛學生的精神境界。這種教育思想也能為當今的教育,特別是美術教育提供歷史的觀照與可資借鑒的范例,真不愧其“視教育若性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的教育信條。
注:該文系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2009年)學科共建項目“數碼設計藝術的基本視覺要素研究”(09WX203)的部分成果
【參考文獻】
[1]璩鑫圭,唐良炎.學制演變[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3-14.
[2]沈云龍.清道人遺集·與張季直書[C].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338,68.
[3](宋)朱熹.四書集注—大學中庸論語[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03月第2版.第4頁.
[4]劉震.學記釋義[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1.
(作者簡介:孫紅陽,東華理工大學文法與藝術學院藝術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