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50年代,全世界都在探討和爭論“兩個文化”,即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問題,然而在后工業時代的今天,兩個文化的對立逐漸消逝,兩個文化之間正在形成一個共同擁有的交集,在這一交集中藝術設計異軍突起,漸漸成為聯結和融合兩個文化的紐帶。
1959年,英國學者查爾斯·帕希·斯諾在劍橋大學的講演中指出,現代社會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種文化,即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人文文化的代表者是文學知識分子,其核心內容是人道、博愛和人本主義,包括文學、語言、歷史、哲學、藝術等領域。它首先追求美與善,并對理性之外的意志、信仰、情感和潛意識給予了很大的關注。科學文化的代表者是科學家,尤以物理學家最有代表性,其核心內容是人對自然的認識和改造以及由此積累起來的知識和方法,它包括各種門類的自然科學,追求的是真實理性至上。
從溯源上講,兩者在開始并不是對立的,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曾共同反對至高無上的神權。斯諾認為,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分裂的原因,最主要是我們對專業化教育的過分推崇和我們的社會模式固定下來的傾向。兩種文化發展到今天,有許多跡象都表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對立正逐漸消逝,兩種文化的融合成為時代主流。
現代設計興起于19世紀中期,是在機器化大生產的背景下逐漸發展起來的。藝術設計是諸如物理、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學科與美學、藝術、倫理等人文學科相互交融、滲透而產生的一門邊緣性應用學科。由于藝術設計恰處于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地帶,因此在現代設計的發展歷程中始終貫穿著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這兩個思潮的起起落落,這兩個思潮的交替漲落也帶來了現代設計各種風格流派的興盛與衰亡。
首先,藝術設計和科學之間確實是有區別的。近代科學主要是對自然界進行分門別類地研究,以及對每門科學的內部進行獨立地分析研究,它的研究方式是把整體的分解為部分的、把復雜的分解為簡單的、把高級的還原為低級的。設計學的開拓者,赫伯特·A·西蒙的著作《人工科學》中對自然科學和設計有著如下的解釋:“如果自然科學關心的是事物本來的樣子,設計關心的就是事物應該是什么樣子。”從設計的本質來看,它完全針對的是人造物,并且是將部分的組成整體的、將簡單的整合成復雜的、將低級的上升為高級的一個活動過程。
但同時,藝術設計又離不開科學。在關于設計學科產生溯源的眾多觀點中,有認為設計的誕生并非源于藝術自身的分化,而是源于科學技術引起的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改變,從這個觀點來看,設計與科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設計是受藝術限定的,沒有藝術性的設計我們不能稱之為設計,而是制造。人們希望生活更加藝術化、理想化的精神需求在設計中得到反映和滿足,所以設計應該也必須是藝術的,只有這樣才能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功能和精神的全方位需求。設計中的藝術性不僅體現在外在的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設計所折射的人文精神。設計的目的是合乎使用、使人快樂、社會和諧,因此設計通過藝術的表現形式設計生活、抒發情感、展現文化,這種人性化的、詩意化的精神境界體現了藝術設計中不可磨滅的人文特質。
藝術設計還體現著社會倫理的觀念。關于人造物與社會道德的關系問題,中國古代的墨子就曾經有過研究和闡述,在當今美國的設計理論家維克多·巴巴納克提出了設計倫理觀念,這一觀念在后工業社會的今天對設計思考的深化和設計觀念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設計事無巨細地關系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設計對社會生活的干預和影響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因此對于社會的綜合性思考設計必須納入到設計的任務與過程中。
在現代設計中,無論是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都是不可或缺的,兩者的關系也是辯證統一的。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在設計的演變過程中都同時具有一定的進步性和有效性,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設計領域兩者也都會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無效性,片面追求任何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在國際主義的衰亡中我們可以看到片面追求科學主義的弊端,企圖用一元的純理性來規范現實生活和建立社會秩序的空想導致了與人類復雜的多元需求之間的矛盾激化,從而產生了極端化的后果——過分強調人的情感因素而忽視功能因素的波普設計、后現代主義、孟菲斯設計出現了。同樣,在波普設計、后現代主義和孟菲斯設計的興衰過程,我們也看到了藝術設計中缺少理性因素的控制而任由人文精神泛濫所帶來的后果。
在兩者的辯證關系中,特別需要一提的是,我們需要借助人文文化來限制和消除科學技術的負效應對藝術設計產生的影響。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促進設計進步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有誤導設計發展方向的消極作用。部分藝術設計逐漸脫離了合乎實用和使人快樂的初衷,而成為滿足一部分人對地位和身份欲望的道具,設計離社會和諧的終極目標似乎越來越遠了。大量無關緊要的物品被設計出來,設計的品行越來越淺薄。我們可以看到,科技進步所滋生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和享樂主義正通過無所不在的設計來影響和腐蝕人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完美的設計應該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適度結合,這也是未來設計發展的大趨勢。從設計與兩個文化的內在關系看,藝術設計有能力成為促進兩個文化融合的中堅力量。
很少有哪個學科在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有著如此獨特的地位,作為科學與人文的交叉學科,藝術設計與科學和純藝術都不同,設計成果的表現是具體的、物質性的,是可以為人們所使用的。這種具體的物質性成果既可以應用抽象的科學技術知識,又可以蘊含非物質性的人文精神,這樣的獨特條件使它完全可以成為聯結兩種文化的一個紐帶。
誠然,我們知道20世紀中期以后,科學技術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綜合化、整體化和社會化發展趨勢,一批諸如系統科學、生態學、技術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和綜合學科出現在科學內部。從時代要求來看,曾經作為一套單純獨立的知識技能體系的科學技術已經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復雜的社會活動和社會事業,因而科學社會學、技術社會學以及專門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的科學技術和社會(STS)等學科成為了聯結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新興學科。然而,這類學科的研究內容畢竟是專業和深奧的,甚至是枯燥和晦澀的,尋常百姓更多關心的是兩種文化融合的物質性外化結果,因此需要的也是一種更平民化的融合方式。從這個角度看,藝術設計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藝術設計不僅為我們的日常生活服務,同時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它與人類生活的這種密切程度能極大地幫助藝術設計在最大范圍內推廣兩種文化融合的外化成果。很少有哪個學科與人類的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如此密切的聯系,藝術設計通過它們無所不及的觸角不斷地干預和轉變我們日常生活中每一個細小卻重要的決策,直至我們的思想觀念。因此,它完全可以成為促進兩種文化融合的中堅力量。
【參考文獻】
[1](美)赫伯特·A·西蒙.人工科學[M].武夷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9.
[2]滕守堯.藝術社會學描述[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徐津,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