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針繡是纖維藝術中的一個分支,其藝術價值在于它給傳統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的藝術語言、開拓性創造思維和自由性特征與現代、后現代美術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強調了藝術形式的多樣性和多維性、強調了材料和技術的綜合性、多重性。
亂針繡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是傳統刺繡無法相提并論的,其審美效果不僅有素描、油畫的逼真感,還有裝飾藝術的形式美及工藝作業帶來的針法肌理和材料質感,猶如繪畫的筆觸和顏料。亂針繡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工藝美術。從平面構成,拓展成凸面立體的浮雕繡。針法的自由發揮和多變,世界范圍內的獨有性,都說明亂針繡是一個充滿蓬勃活力的現代繡種。從1945年亂針繡創始人楊守玉先生創作的亂針繡人像畫《弗蘭克·羅斯福》開創了亂針繡作為國禮的先例,到如今多次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政府或領導人收藏,體現了其精美的藝術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價值。作為國粹新韻,中國政府已將亂針繡列入了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計劃。
刺繡,俗稱“繡花”,又稱絲繡,是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刺繡圖案是繡線根據一定的規則在平面上組合而成,繡線的起落在平面的垂直方向上沒有開合作用,圖案的層次由色彩的脹縮、進退、輕重感來決定,是既實用又有欣賞性的工藝美術。它的源頭來自于廣大的民間婦女的創造,并伴隨著我國的文明進程而發生和發展,其工藝特點是“密接其針,排比其線”,講究針法(齊、光、直、勻、薄、順、密),并有著嚴謹、有序的用針規律。
亂針繡,又名“正則繡”、“錦紋繡”,是近代創立的以傳統刺繡工藝與西洋畫相結合的一種全新刺繡方式,它是以針為筆,以布為紙,以線為色,用線以交叉重疊、堆積等不拘教條的自由組合和錯綜復雜的工藝要求,及強烈的肌理對比而形成的藝術作品。亂針繡又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一種新樣式,是一種變換了工具材料的新畫種,是從有序到無序,無序中又包含著有序的創新,其畫面突破了傳統刺繡的平面格局,強調了立體效果,。既能像西洋畫一樣逼真地表現物象,又能創造出裝飾性很強的抽象樣式,再加上針法的任意變化更能使畫面效果層次豐富,造型靈動,特具有藝術含量和欣賞價值。
“亂”即多樣又多變。“亂”的理念,是發展亂針繡藝術的理論核心。這個“亂”不是沒有目的、沒有頭緒的,而是依據繪畫的美學法則、視覺感受以及作者的思想意圖來采用不同的針法配以不同的線色用以表現物象,使之針亂色也亂,小亂大不亂,亂得好看,亂得有理,形亂神守,魅力獨具。
掌握好“亂”這一理論核心是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長期實踐來完成的,比如,在同一畫面中,無論是要表現具象寫實、抽象寫意還是平面裝飾,其針法和色彩運用多少等,都要注重畫面整體效果的完善,追求心理滿足。為此,我們可以借鑒印象派繪畫運用色彩對比以及顏色、色調并列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來追求畫面韻律的統一,還可以通過色彩的辨色、配色、拼色、接色、轉承、過渡、分割和合成等不同手段,再加上現代新材料如絲線、毛線、金線、滌綸、棉綸、絲帶、串珠等的充分利用,把整個畫面鋪滿,不留任何非刺繡的痕跡,讓色線和色塊烘托出畫面氛圍,恰到好處地透出材料的特有氣質,增加時代氣息和視覺沖擊力。
亂針繡的制作要求大體可分為兩大塊:講究針法的變化;追求線條和光色上的變化。具體而言,針法的變化有以下幾種:
基本針法。用直線的交叉、重疊造型,即用粗細、長短不同的色絲組成豐富多彩的面來表現物象的形體和質感。
特殊針法。借鑒民間刺繡針法和編織方法來完成,如辮繡、結子、鎖繡、串珠等針法,以表現物象的特殊肌理和光澤,加強空間表現力度。
辮繡。將繡線編成小辮,再按著畫面的輪廓由外向內平盤釘好,如行云流水般,有淺浮雕感。
結子。用繡線打結成點固著在畫面上,造成虛形雨點狀效果的色塊,加強立體感。
搶針繡。用短直針腳按紋飾形狀,分層刺繡。可使用顏色相近繡線制造由淺到深的色暈效果。
鎖繡。由繡線圈套組成,因繡紋效果似鎖鏈而得名。繡紋裝飾性強,富有立體感。
編織。可根據絲帶編織、中國結編織或毛衣編織的手法,編織出肌理不同的色塊,拉大物象間的對比,產生空曠感和寧靜感。
在一幅畫面中如果針法變化多,可以突出點、線、面、肌理的對比,而且畫面明快、裝飾味濃郁,但缺點是組織的不好畫面會顯得凌亂,破壞整體協調和缺乏美感。如果以基本針法為主,特殊針法為輔,畫面會突出空間層次,有厚重感,可以達到視覺審美但不失“亂“的理念,
追求線條和光色上的變化是亂針繡的另一制作要求。亂針繡針線是骨,色澤是魂,所以光線和色彩的統一呈現決定了畫面的審美效果,同時也是傳達個人情感的一種表現形式,正如康定斯基所說:\"色彩是能直接對心靈發生影響的手段”。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線色的方位、長短、粗細、疏密上都要精心設計,如果針腳過長過粗,面積過大,雖然能顯出粗礦、灑脫和膽識,但畫面會出現平、軟、松,對比度和空間表現張力小的弱點,如果針腳過小過細,都會顯的謹小慎微,缺乏藝術修養,出現畫面雜亂無序的現象。所以在一幅畫面中我們要讓針腳有大有小,錯落有致,比如,我們交叉直線時,如果交叉的角度大,線條的長短安排得當,這樣整個畫面的肌理效果就強烈,造型舒展、活潑,要是直線交叉的角度小,畫面就會形成夢幻的光影效果,人們置身在這樣的環境中會感到放松、愉快,甚至想參與制作一件自己喜歡的作品。再如,直接用亂針一次繡好圖案,繡前就要先分析畫面每個細節的造型、色彩、走向等因素,而后再具體實施,線色可以同時并用兩種以上,這樣色彩過度自然、豐富。還有一種是分兩步進行,第一步先按畫面輪廓打底,第二步再用亂針壓底。兩種方法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這是因為絲線的走向、粗細和絲線在光照反射條件下產生的奇妙反應,因為不同方位的交叉線條在不同方位的光照下,會產生不同的光澤變化,這樣作品放在不同的位置看色彩就會有微妙的變化,這就是亂針繡獨有的調色方式所產生的獨特藝術效果,它展現給人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覺美感體驗。
亂針繡藝術從1928年正式創立迄今不足80年的歷史,雖然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但由于制作工藝周期長,參與研究的人很少,對其發展潛力和前景尚缺乏足夠的認識。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纖維藝術,了解亂針繡,目前有些大專院校已經開始設立這門課程,作為室內設計學生的必修課和研究生研究的課題,而且近幾年國內對纖維藝術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美術界也在高度關注、大力扶持纖維藝術的發展,很多專家和學者看了亂針繡后大為感慨,如原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程十發先生在參觀了亂針繡作品后就揮筆書寫有“千針萬線繡出氣象萬千”的贊美之辭。日本著名漢學家水原渭江博士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多年,在研究欣賞亂針繡后,多次在日本宣傳演說,推崇亂針繡并當作珍品收藏。現在有些文化商人也把目光投向了亂針繡,日本、美國、英國、臺灣、香港等地的一些藝術公司都曾舉辦過各種類型的亂針繡作品展覽。
(作者簡介:梁金瑞,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繆根生,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