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立是我國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之一。李自立的名字和音樂生活聯系在一起幾乎占據了二十世紀的整個下半葉。從二十世紀下半葉李自立就發出朝氣蓬勃的聲音,開始致力于中國風格作品的創作與探索,一直延續至今。他編寫的作品音樂語言生動傳神、音樂形態鮮明可感、樂思表達清晰流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征,但他的作品是從他內心噴流出來的聲音,從而在社會音樂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并為中國風格的小提琴文獻和教材的積累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追溯李自立的作曲發展史,可以發現在其自覺的創作活動年代里,他根據美學趣味和藝術傾向,以豐富的民間音樂為素材,創作了各種風格、韻味的作品。
作者于1986年在廈門創作的《海峽情思》是一首吸取了閩南音調及臺灣民歌中的某些素材而完成的作品。表達了祖國人民對臺灣同胞的思念之情。
《海峽情思》是一個帶有引子三部曲試,呈示部主題的旋律性比較強,色彩鮮明,主題句是由一個兩小節的樂匯不完全的重復構成的。主題一開始的三個音是該主題所要表達的核心情緒,尤其是上行四度的跳進,更表達了一種渴求的心情。樂匯a結束在下行的小三度上,代表了一絲失落的情緒;而樂匯a’,則駐留在繼續上行的一個大三度上,表明了一絲希望所在。
連接句,則延續了主題句中的特征音型——三連音。主題的重復出現是在屬調上結束的,在重復完連接句之后,又回到了原調,改變主題句中音高進行的方向,但保留了主題句中的節奏型的方法,展開主題句,最后用三連音的摸進進行完成小結尾,它起到了連接對比中部的作用。因而呈試部的基本構架,可以概括為主題呈示——主題重復——主題變形——結束。
《海峽情思》的中部是一個帶有對比性質的中段。因為呈試部主題較為單一,因而在中部插入了兩個對比性中段,以增強作品的戲劇性效果。兩個性格迂回的中段,印象色彩對比明顯,所展示的內容、情緒的變化,也是該作品的一個亮點。
中部第一段,是一個節奏明快、活潑跳躍的一段,是與呈試部截然不同的一部分。其主題句是由跳動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相結合的音型構成的。中部第一段的主題句原始呈現在a小調上,并重復了一次,緊接著在屬關系調E大調上又重復了兩次,經過連接句之后,該主題的變形又以同樣的方式以撥奏的形式出現了四次。其中,變形的材料,來源于該主題句中的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相結合的音型,是由此變形、發展而來,它是中部第一段主題句的部分材料的變形,這里可以稱其為“緊縮變形”。四小節的連接句之后,是一個對中部第一段起總結性作用的小尾聲,也是第一段主題的再現。
中部第一段與第二段的連接,采用的是鋼琴間奏式的方式。從中部第二段的速度即可以看出,這一段是寬廣而抒情的,且第二段的主題設計,采用了聲樂化的處理。連綿的抒情性主題,充滿了感慨和訴說的情緒。
第二段的主題句,在f小調上呈現,并原始地重復了一次,緊跟著該主題句的變形在D大調上呈現了兩次,而這樣的變形方式與呈示部中、展開呈示部主題句的方法相似,即改變主題句中音高進行的方向,但原始的節奏型卻完整保留沒變。在這里,可以稱其為完全變形。這種變形發展的方法,極大地統一了主題的風格和性格;在音響效果上也有一定的起伏和被動感。
《海峽情思》的再現部,從密集、快速、強烈的鋼琴間奏開始,它預示著樂曲的高潮的來臨,小提琴聲部的進入是堅定的、強而有力的。再現部的結構較為簡單,它是對呈試部主題的原始再現,再加上一個簡短的尾聲。但再現部的主題呈示,是高八度的原始主題再現,并在織體上加厚、加密,情緒上更加澎湃。
在《海峽情思》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是用音樂語言來述說一種“情”與“思”,“思”就是思念、盼望,而后借“思”抒情,達到情與思的結合。在作品《海峽情思》中,作者赫然用這樣醒目且富有想象力的詞語作為標題進行創作,實為罕見??梢哉f用音樂語言來表達“情思”的內涵是不容易的。思什么樣的情,“思情”的內容是什么,是思父母情、子女情、回歸情、還是佳音情?因為器樂作品不像文學作品和戲劇作品,它沒有時間、地點和人物,更沒有故事情節。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或者說作者創作理念的獨特性就在于:用極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樂來激發欣賞者的想象力,換句話說,作者用自然情感中的審美聯想、用音樂帶著聽眾進入藝術情感中的審美聯想。
李自立所有的小提琴作品的一個共性就是民族化音樂語言在作品中的體現。他的每一首作品基本都可以從民間音樂中找到原型?!逗{情思》在富于感情的呈示部中運用大量的滑指以達到強調這首作品敘述性的目的,大量滑指的運用使得音樂的構思更加清晰、音樂語言更加生動。
把音與音之間富于感情地聯系起來——這一點在整個小提琴的教學與演奏領域中都是一個最細致的問題[1]。而滑指則把這一點表現的更加有特色。在音樂作品中,左手手指的滑動動作可以快些也可以慢些,這些都取決于個人的趣味和感情。由此可見,技巧上的滑動和表情上的滑動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區別。
小提琴一直以最能模仿人聲、最具有歌唱性而自居。在這部作品中大量滑指的運用則無疑體現出了小提琴的音色特點。這種滑指的演奏方法與在演奏傳統古典樂派樂曲時的換把盡量減少痕跡的演奏方法則是一個對立面。
如果從美學的角度來看小提琴演奏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和其他藝術一樣,在這門藝術中,趣味也是隨著時代而改變的。在上個世紀中所有的藝術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音樂的解釋也受到當代思潮的影響并使自己去適應它,這是很自然的事。
《海峽情思》的中部是一個帶有對比性質的中部。中部的第一段是一個火熱的小快板,其節奏明快、活潑跳躍,是與呈示部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的一部分。其主題句是由跳動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相結合而構成的。為了強調本段歡快的氣氛,作者在此處則運用了大量的裝飾音,就像民間音樂中的節奏加花一樣,這種節奏型使得氣氛更加活躍,更主要的是對情緒的一種烘托。而對于小裝飾音時值的長短則沒有過分強制的規定。
李自立的作品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流傳、受到群眾的喜愛和歡迎,其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來源于民族,具有民族的語言,具有民族的感情,更具有民族的氣質。因此,李自立的小提琴音樂作品的主要特點就是樸素、真摯,且具有感染力。
趙宋光教授在2002年由花城出版社發行的《李自立小提琴曲集》的序言中寫道:“中華民族要最終化小提琴為本民族的樂器。這是一個載入史冊的、深沉的歷史過程,靠的是群體的文化行為?!盵2]正如趙老所言,要將小提琴化為本民族的樂器,不能只靠一兩個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選手就行了,我們必須要有本民族的音樂作品。只有立足于本民族的音樂,才能立足于世界的音樂舞臺。
【參考文獻】
[1]卡爾·弗萊什.小提琴演奏藝術(第一分冊)[M]..姚念賡譯.北京:北京音樂出版社,2003.
[2]李自立.李自立小提琴曲集[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2.
(作者簡介:羅旭,寶雞文理學院音樂系講師)